支气管肺炎发烧不退烧需密切监测体温及病情变化,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及时就医评估治疗,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包括婴儿、儿童及有基础疾病患儿的不同护理要点,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检查及针对性治疗。
一、密切监测体温及病情变化
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如婴幼儿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儿童可每2-4小时测量一次,详细记录体温数值及变化趋势,以便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婴儿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5℃,口腔温度为36.2-37.3℃,腋下温度为36-37℃;儿童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2-37.3℃,腋下温度为36-37℃。通过密切监测体温,能早期发现体温波动情况。
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有无咳嗽加剧、面色是否红润等情况。若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儿童呼吸频率>40次/分钟)、口唇发绀、抽搐等表现,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立即就医。
二、物理降温措施
适用于各年龄段:
松解衣物:适当减少患儿穿着的衣物及覆盖的被褥,以利于散热,例如婴儿可解开包被,儿童可减少上衣穿着,保持身体处于凉爽、舒适的状态,但要注意避免着凉。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儿身体,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擦浴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水温不宜过低或过高。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患儿额头、颈部两侧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降低局部温度,持续时间可根据产品说明,一般可维持4-8小时左右,退热贴相对比较安全,适用于各年龄段患儿,但对于皮肤过敏的患儿需谨慎使用。
三、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各年龄段均需注意: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对于婴儿,可少量多次喂奶;对于儿童,可让其自主饮用或者用吸管饮水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也有利于痰液稀释,便于排出。一般来说,婴儿每天需水量约为120-150ml/kg,儿童每天需水量约为100-120ml/kg,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
四、及时就医评估与治疗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体温持续超过38.5℃(婴儿)或39℃(儿童),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
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不退烧。
伴有上述病情观察中提示病情加重的表现,如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医生会进行的评估与治疗: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退热等综合治疗措施。例如,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支气管肺炎,若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能会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病毒性肺炎,一般采取对症处理,如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等。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物理降温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温和性,避免因擦浴等操作导致婴儿不适或加重病情。在保证水分摄入方面,要注意喂奶的频率和量,防止吐奶等情况发生。
儿童:儿童相对婴儿来说自我表达能力稍好一些,但仍需家长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在物理降温时,要告知儿童配合擦浴等操作,同时要注意儿童在发热期间的情绪和活动情况,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对于较大儿童,在保证水分摄入时,可引导其主动饮水,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患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出现支气管肺炎发烧不退烧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及时与医生沟通基础疾病的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有哮喘基础疾病的患儿,在退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