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脑溢血手术后肺部感染患者需从多方面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与呼吸道症状,进行呼吸道管理如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及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根据病原菌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保证营养支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口腔感染,儿童与老年患者因自身特点护理需有相应侧重。
一、密切观察病情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肺部感染可能会引起体温波动、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变化,通过密切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异常进展。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更加细致地观察;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也可能提示病情的重要改变。
呼吸道症状观察:留意患者咳嗽、咳痰的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量、性状等。例如,若痰液由白色转为黄色、绿色,量增多,可能提示感染加重。儿童患者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咳痰情况,需观察其呼吸时是否有异常声响、是否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如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老年患者可能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需关注其呼吸状态和肺部呼吸音情况。
二、呼吸道管理
翻身拍背: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同时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骨骼脆弱,拍背力度需谨慎把握。
体位引流:根据患者肺部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如病变在肺上叶,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在肺中叶,采取仰卧位稍向左侧;病变在肺下叶背段,采取俯卧位。通过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使痰液引流至大气道,便于咳出。儿童患者由于体位配合度较差,实施体位引流时需耐心引导并确保安全;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不佳,体位调整需缓慢且小心,防止发生意外。
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若患者是通过机械通气维持呼吸,要严格遵循呼吸机操作规程,做好气道湿化,一般采用恒温湿化器,将湿化液温度调节至32-34℃,湿化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定期进行气道内吸痰,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对于儿童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管的选择要适宜,操作更需精细;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要注意观察通气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情况。
三、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择抗生素:通过痰液培养、血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菌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若为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儿童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选择抗生素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严重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也要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在病原菌未明确前,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场所(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感染)等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等,可选用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可选用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
四、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能正常进食的患者,鼓励其多进食;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营养。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以支持身体对抗感染和恢复;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
五、预防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长期卧床的脑溢血手术后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采用气压治疗仪进行下肢气压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鼓励患者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儿童患者由于活动受限情况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引导;老年患者下肢活动能力较差,气压按摩等措施更为重要,且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因为口腔感染可能会导致病原菌进入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加重。儿童患者口腔护理要使用适合其年龄的口腔清洁用品,动作轻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口腔黏膜脆弱等情况,口腔护理时要更加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