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短、多由外源性因素致单一较剧烈症状,治疗多能迅速控制;慢性病程长、与多种内源性因素相关、症状多样且治疗困难;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及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受其影响不同,需针对性注意和处理。
一、病程方面
1.急性荨麻疹:病程较短,通常发病时间在6周以内。多是突然发作,可能因接触某种过敏原等急性因素引起,例如食用某种海鲜后短时间内就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
2.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超过6周甚至数月、数年。其发病往往没有非常明确的急性触发因素,病情容易迁延不愈,与自身免疫等多种复杂因素相关,可能在不同时间因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症状反复出现。
二、症状表现方面
1.急性荨麻疹:症状相对较为单一且急性发作时可能较剧烈。典型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伴明显瘙痒,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这种严重情况多在接触过敏原后短时间内发生。
2.慢性荨麻疹:症状相对慢性且表现可能更多样化。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瘙痒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瘙痒相对较轻但病程漫长。病情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比如情绪变化、饮食改变、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会出现急性荨麻疹那样严重的喉头水肿等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表现,但长期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睡眠、工作等。
三、病因方面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为外源性因素,如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昆虫叮咬等,这些因素往往是突然接触或摄入后短时间内引起机体的超敏反应,从而导致荨麻疹发作。
2.慢性荨麻疹:病因相对复杂,与内源性因素关系密切,如自身免疫紊乱,约50%-7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荨麻疹;此外,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其病因不是单一的急性接触因素,而是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治疗方面
1.急性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尽快去除诱因,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病情可迅速得到控制,症状消退。对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等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等。
2.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困难,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首先也是尽量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因,但往往较难明确。抗组胺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部分患者需要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由于病程长,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减少发作。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急性荨麻疹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能因食物过敏等引起,儿童急性荨麻疹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呼吸道症状等,及时就医。慢性荨麻疹在儿童中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用药有特殊要求,需谨慎选择药物。
2.女性:慢性荨麻疹可能受女性内分泌变化影响,如月经周期、妊娠等阶段可能病情有波动。在妊娠期间发生荨麻疹需要特别谨慎用药,以避免对胎儿产生影响,更多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方式来缓解症状。
3.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急性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变化、慢性疾病等有关,治疗时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慢性荨麻疹病程长,要注意其心理状态,因为长期患病可能导致焦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同时关注其基础疾病对荨麻疹治疗的影响。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精神因素会影响免疫系统。这类人群需要注意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有助于慢性荨麻疹的控制。而经常接触化学物质等特殊职业人群,急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职业接触的过敏原有关,需要注意职业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