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一组疾病,病因包括外源性病原体(如性传播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感染及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直接蔓延等途径,临床表现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以抗生素药物为主、必要时手术,预防需注意性生活卫生、经期卫生、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及增强机体抵抗力,性活跃期女性要重视其预防和早期诊治。
一、定义
女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女性若有不洁性行为等情况,容易感染此类病原体。例如,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等不良性行为习惯的女性,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导致盆腔炎的风险增加。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阴道内菌群失调,内源性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比如,女性经期不注意卫生、产后或流产后身体抵抗力差等,都可能使内源性病原体有机会感染上生殖道。
2.感染途径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可沿黏膜面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多以此途径扩散。
经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血液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液循环感染生殖器,这种情况较少见,如结核菌感染。
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疼痛:为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下腹部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例如,急性盆腔炎患者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伴有乏力等表现。
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量增多,可为脓性白带,有异味。
月经异常: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如子宫内膜炎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紊乱。
其他症状: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有脓肿形成,可在下腹部摸到包块,伴有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排便困难等)。
2.体征
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有举痛;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包块且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等。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生育史等,了解是否有不洁性行为、经期卫生情况、产后或流产后情况等。
2.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出现的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及妇科检查的阳性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血清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发现盆腔内有无炎性包块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
五、治疗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等情况。
六、预防
1.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2.做好经期卫生:经期应选用合格的卫生巾,避免性生活、盆浴等。
3.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如发现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4.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操作,必须进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5.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均衡饮食等,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方式下都应关注自身生殖健康,尤其是处于性活跃期的女性更要重视盆腔炎的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