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病与细菌感染等有关,有多样症状,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用抗生素或手术;盆腔积液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可自消,病理性由盆腔炎等病引起,依原发病治疗,不同年龄段女性发病及表现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及盆腔积液风险,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处理。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女性很少发生盆腔炎。其发病原因通常与细菌感染有关,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性生活频繁、下生殖道感染、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等都可能诱发盆腔炎。
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炎性渗出物,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后或早孕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可自然消失,对身体没有多大影响。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多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结核等病理性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方面
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阴道出血等。疼痛通常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如果形成盆腔脓肿,还可能出现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包块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包块位于后方可出现直肠刺激症状,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理性盆腔积液的症状与导致积液的原发病有关。如果是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可能有盆腔炎的相关症状如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外,还可因积液刺激出现坠胀感等。如果是其他疾病如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等引起的盆腔积液,会有相应疾病的特定表现,如异位妊娠可能有停经、腹痛、阴道流血等表现。
诊断方面
盆腔炎: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性生活史等。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辅助检查方面,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超声检查可能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包块、盆腔积液等,但超声检查不是诊断盆腔炎的特异性标准。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方法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内有少量积液,且无其他异常症状,可诊断为生理性。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内有较多积液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检查来明确病因。比如结合血常规、病原体检查等来判断是否由盆腔炎引起,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查等来判断是否与异位妊娠有关等。
治疗方面
盆腔炎:治疗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如果有盆腔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脓肿持续存在,或脓肿破裂等情况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盆腔积液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治疗原则同盆腔炎,主要是抗生素治疗等;如果是异位妊娠引起的盆腔积液,根据病情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果是黄体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根据破裂的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盆腔炎和盆腔积液的发生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性生活活跃,盆腔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而儿童期女性患盆腔炎的情况较少见,但如果有生殖道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相关问题。在生活方式方面,性生活频繁、不注意经期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可能导致盆腔积液的产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盆腔积液等情况,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因为任何治疗措施都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