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绝对卧床休息制动)、抗凝治疗(防血栓扩展新血栓形成,用肝素等药并监测凝血)、溶栓治疗(高危患者尽早用,防出血风险)、介入治疗(导管碎栓抽吸血栓、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手术治疗(极严重无效者考虑,创伤风险高),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治疗注意事项,需综合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一般治疗
监测:对于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例如,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若低于90%,可能提示机体存在缺氧情况,需进一步处理。
休息与制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活动,如用力排便等,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因为用力可能会使静脉压力升高,导致原本不稳定的栓子脱落,加重肺栓塞病情。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安抚,避免其剧烈哭闹,减少身体的活动量。
二、抗凝治疗
目的: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为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创造条件。
常用药物及原理: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迅速发挥抗凝作用;华法林则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效果。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以调整药物剂量,既要保证抗凝效果,又要避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监测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调整监测频率和指标范围。
三、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
药物及注意事项: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治疗存在出血的风险,在治疗前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如是否有近期的出血史、手术史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近期有脑出血等情况,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考虑溶栓治疗,只有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经过严格评估后,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四、介入治疗
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特定情况的肺栓塞患者,可采用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并抽吸出来,直接改善肺血管的通畅情况。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但也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如可能导致血管损伤等。
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如果肺栓塞导致肺动脉严重狭窄,可考虑进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以改善肺动脉的血流情况。但该治疗方法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是否采用。
五、手术治疗
肺栓塞切除术:对于少数病情极为严重、经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进行肺栓塞切除术。但该手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情况。例如,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否能够承受手术打击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更高,一般只有在极其罕见且经过多学科严格评估后,认为手术获益大于风险时才会考虑。
六、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肺栓塞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更密切地监测出血情况,因为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相对更敏感,出血风险更高。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儿童患者: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在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在使用溶栓药物时要极度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儿童患者在抗凝治疗时,监测指标的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并且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肺栓塞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情况。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避免使用华法林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