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体不同,病毒性无细胞结构,细菌性有细胞结构;临床表现有别,病毒性起病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突出、全身症状多样且发热等有自限性,细菌性起病可急缓、全身症状重、高热且咳痰多为脓性;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上病毒性对症支持为主,细菌性需用敏感抗生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时各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和用药要求。
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是各种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具有细胞结构,可在适宜环境中独立生存和繁殖,不同细菌引起的感染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异,比如肺炎链球菌在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方面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起病一般较急,初期多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较为突出,全身症状相对多样,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至高热不等,发热持续时间因病毒种类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病程相对有一定自限性,多数在1-2周左右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症状相对相对较轻,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例如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引起,主要表现为上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轻度发热、咳嗽等。
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常有高热,体温多可达到39℃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易反复,除了有呼吸道局部症状如咳嗽、咳痰外,咳痰多为脓性痰,颜色可呈黄色、绿色等,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可咳铁锈色痰,还可能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可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常升高。例如在流感病毒感染时,血常规检查多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
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比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明确病原体。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可快速准确判断是否为病毒性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可通过痰培养、血培养等方法发现病原菌。如痰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生长及具体的细菌种类,从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治疗方面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需注意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及剂量等),咳嗽明显时可使用止咳药物等。目前对于多数病毒感染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自身免疫清除病毒为主,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如普通感冒通常休息、多饮水等对症处理即可,病程约1周左右。
细菌性呼吸道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常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给药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相对常见,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发热时需谨慎使用退热药物,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体温过低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儿童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时,使用抗生素需更加谨慎,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抗生素。
老年人:老年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自身免疫力差,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等,病情易加重,需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老年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时,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等症状可能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和治疗,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孕妇:孕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对症治疗药物。孕妇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时,同样需谨慎选用抗生素,要权衡抗生素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