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下腹疼痛相关因素包括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妊娠相关因素(异位妊娠、先兆流产或早产)、泌尿系统因素(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消化系统因素(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特殊人群(育龄期、绝经后、性生活活跃女性)需注意特定问题,以及非疾病因素(月经期生理性疼痛、心理因素)。
一、妇科疾病相关因素
1.1.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疾病是育龄期女性下腹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导致周期性出血和周围组织纤维化。研究显示,约30%~50%的内异症患者以痛经和慢性盆腔痛为主要症状,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无直接关联,可能与病灶局部炎症反应、神经末梢敏感化有关。
1.2.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因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生长,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收缩增强。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患者存在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发生于月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部分患者可伴性交痛或排便痛。
1.3.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等,多由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或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急性期表现为下腹持续性疼痛,伴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慢性期因盆腔粘连导致长期下腹坠痛,劳累或性交后加重。
1.4.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是妇科急症之一,发生率约10%,多见于瘤蒂长、中等大、活动度良好的良性囊肿。典型表现为突发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若囊肿破裂,可因内容物刺激腹膜引发急性腹痛,需紧急处理。
二、妊娠相关因素
2.1.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95%)。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胚胎生长,约6~8周时出现一侧下腹隐痛或酸胀感,若发生输卵管妊娠破裂,可突发剧烈腹痛,伴腹腔内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
2.2.先兆流产或早产:妊娠早期(<14周)先兆流产表现为下腹阵发性隐痛,伴阴道少量出血;妊娠中晚期(≥28周)早产则表现为规律宫缩伴下腹坠痛,宫颈管进行性缩短。需通过超声检查、孕酮水平监测等评估胚胎或胎儿情况。
三、泌尿系统因素
3.1.尿路感染:女性因尿道短直、邻近阴道和肛门,易发生逆行感染。急性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下腹不适;肾盂肾炎则伴发热、腰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或会阴部。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3.2.泌尿系结石: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移动时,可刺激输尿管痉挛,引发肾绞痛,疼痛多位于腰部或侧腹部,可向下腹、腹股沟或会阴部放射。超声或CT检查可明确结石位置、大小及肾积水程度。
四、消化系统因素
4.1.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肠病,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腹痛多位于下腹,排便或排气后缓解,与精神压力、饮食刺激相关。罗马Ⅳ标准规定,症状需持续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内每周发作至少1次。
4.2.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前者可累及全消化道,后者主要限于结肠。腹痛多为隐痛或绞痛,伴腹泻、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或穿孔。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特征性改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育龄期女性:需警惕异位妊娠、盆腔炎性疾病等急症,若下腹疼痛伴停经、阴道出血,应立即就医排除妊娠相关疾病。
5.2.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但仍有发生卵巢恶性肿瘤的风险。若出现持续性下腹隐痛,伴腹胀、食欲减退,需通过超声、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筛查排除恶性病变。
5.3.性生活活跃女性:注意性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性交后下腹疼痛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粘连,需进一步检查。
六、非疾病因素
6.1.月经期生理性疼痛:原发性痛经占90%以上,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有关。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伴恶心、腹泻等症状。
6.2.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导致内脏神经敏感化,引发功能性腹痛。需通过心理评估、生活质量量表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考虑心理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