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卵巢囊肿指左侧卵巢内囊性肿物,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类型,生理性与月经周期相关多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包括多种类型成因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依类型而异,不同人群需关注相应情况。
常见类型及成因
生理性囊肿
卵泡囊肿:女性正常排卵后,卵泡未破裂或闭锁,持续生长形成囊肿。一般与月经周期相关,多为单侧,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与正常的生殖生理过程有关。
黄体囊肿:卵巢排卵后形成黄体,若黄体血肿液化直径大于3厘米则称为黄体囊肿。多在月经后半期出现,部分人可能有月经延迟等表现,一般也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浆液腺分化形成。可为单侧或双侧,囊内充满清亮透明的浆液,部分浆液性囊腺瘤有恶变可能,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卵巢的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黏液性囊腺瘤:由卵巢生发上皮向黏液腺分化形成,多为单侧,体积常较大或巨大,囊内为黏稠的黏液,其发生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内含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血性液体。常见于30-40岁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到卵巢的病理过程相关,可能与经血逆流等因素有关。
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类似巧克力囊肿,但病理表现有其特点,也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所致,病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
囊腺瘤恶变:上述的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具体恶变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长期的炎症刺激、细胞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女性。
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较小的囊肿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囊肿较大时的表现
腹部不适:可感到下腹部坠胀、隐痛,若囊肿发生扭转或破裂,会出现突然的剧烈腹痛。例如卵巢囊肿蒂扭转时,表现为一侧下腹部突发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囊肿破裂时,可有剧烈腹痛伴腹腔内出血的表现。
月经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异常等情况,比如黄体囊肿可能导致月经延迟。
压迫症状:巨大的卵巢囊肿可能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等表现。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方法,能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囊内情况等。通过超声可以初步判断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是单房还是多房等,例如生理性囊肿多为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CA199、CEA等,对于判断囊肿的良恶性有一定辅助作用。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就是恶性肿瘤,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比如浆液性囊腺癌患者CA125常明显升高。
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或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进行腹腔镜检查,既能明确诊断,还可同时进行治疗,比如在腹腔镜下对囊肿进行活检或手术切除。
治疗原则
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变化,多数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若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或怀疑为恶性肿瘤,或囊肿持续存在不消退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囊肿性质等因素综合决定。例如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尽量行囊肿剥除术保留卵巢功能;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囊肿为恶性的可能需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相关的囊肿,可能会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等,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的生长,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或不能手术时的姑息治疗。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育龄女性:需关注月经周期和生育情况,生理性囊肿可能影响正常排卵和月经,病理性囊肿可能影响生育,如巧克力囊肿可能导致不孕等,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中老年女性:卵巢囊肿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应重视定期体检,一旦发现囊肿应积极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及时处理。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发生卵巢巧克力囊肿等的风险增加,需要密切监测卵巢情况,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复发,卵巢可能再次出现相关囊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