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的处理包括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防治并发症、产后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纠正休克需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时终止妊娠根据胎儿窘迫等情况选择剖宫产或经阴道分娩;防治并发症包括防治凝血功能障碍和肾功能衰竭;产后要预防产后出血和感染;高龄产妇和有妊娠合并症的患者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纠正休克
1.迅速补充血容量:
对于胎盘早剥患者,应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输入晶体液(如复方氯化钠溶液等)、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以补充血容量。例如,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失血量较多时需快速输注胶体液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以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确保患者的重要脏器灌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补液的速度和量需要个体化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心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补液时更要谨慎,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若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可适当输入新鲜全血,以补充凝血因子等成分。
二、及时终止妊娠
1.分娩时机及方式选择:
胎儿窘迫:如果胎儿出现窘迫征象,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应立即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这适用于各种年龄、性别和孕周的患者,但孕周较小的胎儿可能面临更多的术后并发症风险,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
病情较轻:对于病情较轻,估计短时间内可经阴道分娩的患者,可经阴道分娩。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破膜后用腹带包裹腹部,压迫胎盘使其不再继续剥离,并密切监测胎心、血压、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年龄产妇的产程特点,年轻产妇产程可能相对较快,而高龄产妇可能产程进展较慢,需要加强产程监护。
三、防治并发症
1.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
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胎盘早剥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应及时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以补充凝血因子。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充凝血因子的剂量和速度。
抗凝及纤溶抑制药物:在DIC早期可使用肝素抗凝,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已有纤溶亢进表现时,可使用氨基己酸等纤溶抑制剂。不同病史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要特别谨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要权衡使用抗凝药物的利弊。
2.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维持尿量: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若患者出现少尿,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增加尿量来判断肾功能情况,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ml以上。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药物对肾脏的影响,避免加重肾脏损害。
避免肾缺血:密切监测血压和尿量,保证肾脏的灌注。如果出现无尿、氮质血症等情况,按肾功能衰竭处理,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四、产后处理
1.预防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患者产后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可给予子宫收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同时,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的娩出情况,防止胎盘残留。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既往有产后出血史、子宫收缩乏力等情况,产后要加强子宫收缩的监测,可采用子宫按摩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
2.预防感染:
产后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恶露等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等,要加强抗感染的措施和监测。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发生胎盘早剥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如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等的发生率可能增加。在处理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高龄产妇的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产后的护理和康复需要更加精心,注意休息和营养的补充,促进身体恢复。
2.有妊娠合并症的患者:
对于有妊娠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胎盘早剥患者,在处理胎盘早剥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在终止妊娠的过程中维持血压的稳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重要脏器造成进一步损害;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防止高血糖或低血糖对患者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