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缓解发作药物(短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和控制发作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诱发因素(过敏原、刺激性气体和污染物)、免疫治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病情监测和健康管理(定期监测肺功能、记录哮喘日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不良情绪)。
一、药物治疗
(一)缓解哮喘发作药物
1.短效β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可以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例如沙丁胺醇,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进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起效快,通常几分钟内就能发挥作用,能有效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但一般作为按需使用,不建议长期单一使用。
2.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患者。
3.茶碱类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还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个体差异大,且与许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现在临床上使用相对少一些,多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
(二)控制哮喘发作药物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来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如布地奈德,它可以局部作用于气道,减轻气道的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需要长期规律吸入使用,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见到明显的临床效果,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的长期症状。
2.白三烯调节剂: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合成抑制剂,如孟鲁司特钠,它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从而达到减轻气道炎症、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以及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3.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需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用于哮喘(尤其是夜间哮喘和运动诱发哮喘)的长期控制,能持久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但不能单独用于哮喘的治疗。
二、非药物治疗
(一)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1.过敏原:对于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应减少外出,关闭门窗;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勤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寝具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接触到室内的尘螨、宠物毛发等,而成年人可能更多接触到室外的花粉等。
2.刺激性气体和污染物:避免接触烟雾、化学刺激性气体等。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哮喘患者应减少外出,若需外出可佩戴口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接触刺激性气体和污染物的机会不同,比如长期吸烟的人或处于二手烟环境中的人,接触刺激性物质的风险更高,更容易诱发哮喘发作。
(二)免疫治疗
1.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由变应原引起的哮喘,可采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哮喘症状。这种治疗适用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通常需要3-5年的疗程。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根据其年龄、病情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该项治疗。
(三)监测和管理
1.病情监测:哮喘患者应定期监测肺功能,如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速,通过监测结果来评估病情的控制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进行峰流速的监测。同时,患者应记录哮喘日记,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使用药物的情况等,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管理:哮喘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需要适当调整。例如,儿童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既可以增强体质又相对不容易诱发哮喘;成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中的呼吸调整。同时,患者应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