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肝炎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及时接种乙肝、甲肝疫苗;注意手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安全输血、不规范注射等;管理好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其他肝病患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有各自注意事项,以降低肝炎感染风险、控制病情及保障健康。
一、接种疫苗
1.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然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对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未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人群,也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大量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可显著提高,能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
2.甲肝疫苗接种:甲肝疫苗分为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儿童可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一般1岁以上儿童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18月龄以上儿童及成人可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甲肝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从而预防甲肝感染。
二、注意个人卫生
1.手卫生:勤洗手是预防肝炎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接触食物前、便后、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等情况下,都应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研究显示,正确的洗手方法能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病原体数量,降低通过手接触传播肝炎病毒的风险。例如,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可以清除手上大部分的污垢和病原体。
2.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未经彻底清洗的生食。避免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如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等。要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卫生,厨房用具要定期清洁消毒,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因为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不卫生的饮食是甲肝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避免高危行为
1.安全输血与血制品使用:确保输血和使用血制品的安全,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程。正规医疗机构的血液和血制品在采集、检测、储存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能有效避免因输入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肝炎。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血制品,不非法采血。
2.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和侵袭性操作:就医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注射器、针头、穿刺针等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且经过严格消毒。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侵袭性操作,如纹身、穿耳洞等要选择消毒严格的场所,因为这些操作如果使用了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器械,可能会导致肝炎病毒传播。
四、管理慢性基础疾病
1.乙肝病毒携带者管理: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如果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同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
2.其他肝病患者管理:对于本身患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损害的药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护肝脏功能,降低肝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感染肝炎病毒。要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乙肝和甲肝疫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意啃咬物品等。同时,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肝炎病毒污染的环境,如避免儿童在卫生条件差的公共泳池游泳等。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肝炎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严重。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就医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如果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肝脏问题。
3.孕妇:孕妇感染肝炎病毒可能会对自身健康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感染肝炎病毒。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在孕期做好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医生指导下,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降低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孕期要定期进行肝功能等检查,监测肝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