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治疗和康复治疗。一般治疗有氧疗、休息与呼吸肌锻炼;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机械通气治疗分无创和有创;康复治疗含呼吸康复和运动康复,各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一、一般治疗
(一)氧疗
对于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应根据其血氧情况进行氧疗。如果存在低氧血症,需给予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长期家庭氧疗的患者,急性发作时可继续维持氧疗。例如,对于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在急性发作时应保证氧疗的持续进行。
(二)休息与呼吸肌锻炼
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呼吸肌锻炼,如缩唇呼吸等。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提高呼吸效率。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呼吸肌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应有所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缓慢、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
二、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短效的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长效的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支气管舒张作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儿童使用β受体激动剂应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引起心悸等不良反应。
2.抗胆碱能药物: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能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从而舒张支气管。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对于有前列腺增生或青光眼的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谨慎使用,因为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引起尿潴留、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
对于病情较重的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可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等。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在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老年患者本身骨质疏松风险较高,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监测骨密度等指标;对于儿童患者,更需谨慎评估使用的必要性和风险。
(三)抗菌药物
如果慢阻肺急性发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出现脓性痰增多等情况,需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可能的病原菌选用抗菌药物,如社区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等;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需选用更广谱的抗菌药物。在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调整药物剂量。
三、机械通气治疗
(一)无创机械通气
对于符合无创机械通气指征的患者,如呼吸肌疲劳、呼吸困难明显等情况,可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无创机械通气可以减少气管插管的几率,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但对于存在意识障碍、严重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无创机械通气。在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通气参数,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二)有创机械通气
当无创机械通气失败、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可能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通气参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管理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时要特别注意气道管理和肺保护策略的实施。
四、康复治疗
(一)呼吸康复
包括呼吸肌训练、气道廓清技术等。呼吸肌训练除了前面提到的缩唇呼吸外,还包括腹式呼吸等。气道廓清技术如振动排痰、体位引流等可以帮助患者排出气道内的痰液,改善通气。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治疗的计划应个性化,例如对于长期吸烟的患者,在康复治疗中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戒烟支持计划。
(二)运动康复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运动方式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逐渐增加,对于老年患者或体能较差的患者,运动康复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步过渡到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康复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