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急性期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介入治疗,长期管理需进行风险评估与分层、生活方式干预及肿瘤相关管理,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调整,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涵盖出血、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及复发预防。
一、肺栓塞的急性期治疗
1.溶栓治疗:溶栓是急性高危肺栓塞(伴休克或低血压)的核心治疗手段,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恢复肺动脉血流。常用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需在发病14天内启动,尤其48小时内效果最佳。研究显示,溶栓可使肺动脉压降低30%~50%,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如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或颅内病变者禁用。
2.抗凝治疗:抗凝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旨在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初始治疗常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过渡至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无需常规监测,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抗凝疗程通常3个月,特发性或复发者需延长至6个月~终身。
3.介入治疗:对于溶栓禁忌或失败的高危患者,可考虑经皮导管碎栓、取栓或局部溶栓。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A)或支架植入适用于肺动脉主干或分支严重狭窄者。研究显示,介入治疗可使肺动脉压降低20%~40%,但需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肺动脉损伤等。
二、肺栓塞的长期管理
1.风险评估与分层:根据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或简化版(sPESI)评估预后,高危患者需密切监测。持续评估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如长期卧床、肿瘤、遗传性血栓倾向(如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S缺乏)等,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2.生活方式干预:鼓励患者戒烟(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控制体重(BMI≥30者血栓风险增加2~3倍),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长时间静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长途旅行时穿弹力袜或间歇性气压治疗。
3.肿瘤相关肺栓塞管理:肿瘤患者肺栓塞风险是非肿瘤者的4~7倍,需兼顾抗凝与抗肿瘤治疗。低分子肝素是首选抗凝药(研究显示其复发率较华法林降低50%),化疗期间需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对于活动性肿瘤或高风险患者,建议长期抗凝(≥6个月)。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肺栓塞发生率较非妊娠期高5~10倍,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贯穿整个妊娠期),因华法林可能致胎儿畸形(尤其是孕6~12周)。分娩后24小时可恢复口服抗凝药,哺乳期避免使用华法林(可分泌至乳汁),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或NOACs(如达比加群,但需监测婴儿出血风险)。
2.老年人(≥75岁):老年人常合并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NOACs剂量需减半)或多病共存(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抗凝需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较普通肝素低)或NOACs(避免华法林因饮食波动导致的INR不稳定)。
3.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15ml/min者禁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需选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无需调整剂量,但需监测抗Xa因子活性)。华法林在肾功能不全者中无需调整剂量,但需密切监测INR(因药物代谢可能受影响)。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出血:抗凝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为10%~15%,严重出血(如颅内、消化道)需立即停用抗凝药,并给予拮抗剂(如维生素K拮抗华法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轻微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可暂不停药,但需评估抗凝强度是否过高(如INR>3.0)。
2.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约3%~5%的肺栓塞患者会发展为CTEPH,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确诊需行右心导管检查(平均肺动脉压≥25mmHg,肺血管阻力>3Wood单位),治疗包括肺动脉内膜剥脱术(首选)、球囊扩张术或肺移植。
3.复发预防:完成初始抗凝疗程后,需评估复发风险。特发性肺栓塞、遗传性血栓倾向或持续危险因素(如肿瘤)者建议长期抗凝。NOACs在复发预防中效果与华法林相当,但出血风险更低(研究显示大出血事件减少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