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引发的妇科疾病,病因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分为单纯性、复杂性、不典型增生,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等,诊断靠病史采集等方法,治疗依患者情况制定,青春期、围绝经期及肥胖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根据情况治疗并定期随访。
一、定义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由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所引起的妇科疾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下,缺乏孕激素的拮抗,导致腺体结构、数量、形态等发生改变。
二、病因
内源性因素:青春期女孩可能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完善,无排卵或稀发排卵,致使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引发增生;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排卵不规则,也容易出现子宫内膜增生情况。育龄期女性若存在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问题,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进而诱发子宫内膜增生。
外源性因素:长期服用不含孕激素的雌激素类药物,会使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增加子宫内膜增生风险;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也可能对子宫内膜产生类似作用。
三、分类及病理表现
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多,腺体大小不一,部分扩张成小囊。腺体与间质比例增加,一般无细胞异型性。多见于无排卵性月经或青春期、围绝经期妇女。
复杂性增生:腺体增生明显,排列紧密,结构复杂,腺体之间间质减少。可伴有轻度细胞异型性,出现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少见等情况。
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腺体增生显著,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核大、深染,染色质粗,核浆比例增大,可见核分裂象,但无间质浸润。
四、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青春期患者可表现为月经初潮后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围绝经期患者则多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
其他:长期子宫内膜增生可能导致患者不孕,因为子宫内膜增生会影响受精卵着床。肥胖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多毛、痤疮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
五、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生育史、激素使用情况等。
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有时可发现子宫稍大。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等,单纯性增生时子宫内膜可能增厚,回声均匀;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时子宫内膜增厚更明显,且可能有不均质回声等表现。
诊断性刮宫:是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增生类型及有无癌变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诊断性刮宫尤为重要。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直视下选取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更高。
六、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病变类型制定方案
青春期及育龄期有生育要求者:单纯性增生以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可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地屈孕酮等,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调节月经周期。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子宫内膜变化,一般用药3-6个月后复查子宫内膜病理情况。
围绝经期无生育要求者:对于单纯性增生,可采用子宫内膜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多需行子宫切除术,因为这部分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
定期随访: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尤其是不典型增生患者,要密切观察有无病情进展或复发情况。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由于其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发生子宫内膜增生时,治疗上应优先采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子宫切除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月经紊乱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围绝经期女性:该年龄段女性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在手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的利弊,使其能够知情选择。
肥胖患者:肥胖是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之一,肥胖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增生后,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子宫内膜增生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指导患者控制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方式减轻体重,以改善体内激素失衡状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