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预防需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保护易感人群(被动和主动免疫);治疗分一般治疗(隔离休息、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处理黄疸、消化道症状),一般不常规抗病毒治疗,儿童多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一、预防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
1.隔离患者:甲肝患者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这是因为甲肝病毒在患者发病后的3周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隔离患者可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机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社会活动可能与他人接触频繁,严格隔离能更好地控制病毒传播范围。
2.管理密切接触者:对甲肝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通过定期检查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在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应避免与他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密切接触,因为密切接触者有感染甲肝病毒的风险,通过医学观察可以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
严把“病从口入”关,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这是因为甲肝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例如,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等容易导致感染,所以确保食物煮熟煮透、水源安全是关键。对于儿童,由于其可能更倾向于食用一些生冷食物,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加强对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管,食品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防止病毒携带者污染食品。食品从业人员如果感染甲肝病毒但未发病,可能成为隐性传染源,通过卫生监管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保障食品的安全。
2.加强饮水卫生: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提倡饮用自来水等经过净化处理的水。一些地区的水源可能受到甲肝病毒污染,通过改善饮水条件,如建立规范的自来水供应系统等,可以有效预防甲肝的传播。对于生活在水源可能受污染地区的人群,更要重视饮水卫生。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被动免疫:对近期与甲肝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接触后7-10天内注射,有效保护期为3-6个月。丙种球蛋白可以提供外源性的抗体,帮助人体抵御甲肝病毒的感染,但这种保护是短期的,适用于紧急预防情况。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在接触甲肝患者后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能降低感染风险。
2.主动免疫:
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手段,常见的甲肝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甲肝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保护效果良好。儿童接种甲肝疫苗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进行,一般婴儿在1岁左右可开始接种,接种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灭活疫苗相对减毒活疫苗安全性可能更高一些,对于一些免疫力较低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儿童可能更适合选择灭活疫苗。
二、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确诊为甲肝的患者应隔离治疗,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因为休息可以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肝脏负担,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让患儿能够更好地恢复。
2.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但要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因为高脂肪饮食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儿童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且符合其消化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
(二)对症治疗
1.黄疸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可适当使用利胆药物辅助退黄,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脏功能相对不成熟,使用药物更要谨慎,应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2.消化道症状的处理:对于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吐、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缓解症状。儿童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等方式补充,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甲肝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病毒治疗,因为甲肝是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病情较重或有特殊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特殊的抗病毒处理。儿童患者一般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