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口腔健康需多方面注意,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纠正过度刷牙、不用牙签剔牙等不良习惯;控制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疾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食物摄入、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儿童要培养口腔卫生习惯、换牙期关注牙龈,老年人选温和产品、口腔护理动作轻柔。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之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牙线可以有效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嵌塞的食物,对于牙缝较宽的人群非常适用;牙缝刷则适合牙缝较窄或有固定义齿、正畸装置的人群,能更细致地清洁牙缝内的污垢。
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口腔医生可以通过专业检查发现早期的牙龈问题,如牙龈红肿、出血等,并及时进行干预。对于有牙周病史、糖尿病等特殊人群,应缩短口腔检查的间隔时间,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发牙周疾病,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以及口腔问题本身。
定期洁治: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龈上洁治),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和色素。牙结石是由菌斑钙化形成的,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萎缩,定期洗牙可以有效预防牙结石的堆积。对于患有牙周炎等牙周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洁治,甚至进行龈下刮治等更深入的治疗来清除龈下的牙结石和菌斑。
纠正不良口腔习惯
避免过度刷牙:有些人刷牙时用力过大,会损伤牙龈和牙釉质,导致牙龈萎缩。应提醒自己使用适当的力度刷牙,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对牙龈造成伤害。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刷牙,防止孩子过度用力刷牙。
避免用牙签剔牙:不正确使用牙签可能会损伤牙龈乳头,导致牙龈退缩。如果需要清理牙齿间的异物,可以优先选择牙线或牙缝刷。如果必须使用牙签,应选择头部较圆钝的牙签,且顺着牙间隙的方向轻轻剔入,避免损伤牙龈。
控制全身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并发牙周疾病,进而导致牙龈萎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左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牙周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预防牙龈萎缩。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可能会影响牙龈的健康,导致牙龈肿胀、出血、萎缩等。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同时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在口腔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血液系统疾病史,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D等对牙龈健康非常重要。维生素C可以增强牙龈组织的抵抗力,促进牙龈血液循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草莓、猕猴桃、西兰花等;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牙齿和骨骼的健康有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维生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来支持牙龈和牙齿的发育;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等原因,可能需要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来确保维生素的充足摄入。
控制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引发龋齿和牙周疾病,进而导致牙龈萎缩。应减少糖果、蛋糕、碳酸饮料等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儿童,要控制零食和饮料的食用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牙龈相对娇嫩,更要注意口腔卫生的培养。家长要监督孩子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选择适合儿童的口腔护理产品。同时,儿童在换牙期要特别关注牙龈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例如,儿童如果患有乳牙龋齿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继承恒牙的发育,进而影响牙龈和牙齿的整体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可能会出现牙齿敏感等问题,应选择温和的口腔护理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牙膏。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全身疾病较多的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口腔护理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口腔操作引起身体不适。例如,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时,过度的口腔刺激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因此在洗牙等口腔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血压情况,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