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且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为临床特征需排除其他具相关症状疾病,病因有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喘息或气急等,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症状,治疗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缓解期避免刺激、增强体质,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避免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暴露、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合并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且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为临床特征,需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
二、病因
1.吸烟: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并能刺激黏膜下感受器,使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促进慢性支气管炎发病。
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4.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常见;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为多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咳嗽:一般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喘息或气急: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支气管痉挛,可出现喘息,常伴有哮鸣音。并发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
2.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症状。临床上凡有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后,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镇咳祛痰:可试用复方甘草合剂,也可加用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等。干咳为主者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
平喘:有气喘者可加用解痉平喘药,如氨茶碱,或用茶碱控释剂,或长效β激动剂加糖皮质激素吸入。
2.缓解期
避免刺激: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预防措施
1.戒烟: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有效减缓病情进展。
2.避免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暴露:在职业环境中需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吸入。
3.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4.预防感冒: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需更加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感染源,用药时需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呼吸道尚未发育完善,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如家中宠物毛发、花粉等,预防呼吸道感染,病情反复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应慎用可能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需注意避免接触有害因素,防止呼吸道感染影响胎儿发育,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权衡药物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
4.合并基础疾病者: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需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时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