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常见炎症性皮肤病,分急、亚急、慢性,有多形皮疹等特点,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要避免诱因、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分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保湿剂)和系统药物(抗组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不同人群治疗护理有不同考虑。
一、湿疹的症状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等特点。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起病较急,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初期为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瘙痒剧烈,搔抓后皮损可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
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多对称发病。不同部位的湿疹,其表现也有一定差异,例如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女性,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皮肤红斑、糜烂、渗出,可伴有皲裂、疼痛;阴囊湿疹则主要表现为阴囊皮肤红肿、渗出、结痂、肥厚,瘙痒剧烈等。
二、湿疹的治疗方法
湿疹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一般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饮食等,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尽量避免。例如,若患者对某些食物过敏,如鱼虾、蛋类等,则应避免食用;穿着宽松、棉质的衣物,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外界刺激;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屏障功能。对于婴幼儿湿疹患者,家长要注意勤剪患儿指甲,避免搔抓加重皮损。
调整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湿疹的主要外用药物,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如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尤其是面部、褶皱部位等皮肤薄嫩处要慎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及婴幼儿湿疹。这类药物局部不良反应较少,长期使用不易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但可能会有局部灼热感等。
保湿剂:如尿素霜、维生素E霜等,可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同时或之后使用,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缓解干燥、瘙痒等症状。
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具有抗炎、止痒作用,可用于缓解湿疹的瘙痒症状。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但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儿童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用药。
糖皮质激素:一般不做首选,仅用于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泼尼松等,口服给药,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量。
免疫抑制剂:对于一些难治性湿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使用时要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湿疹的治疗和护理上也有不同的考虑。例如,婴幼儿湿疹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时更要注重保湿和避免刺激性治疗;女性患者在选择外用药物时可能会更关注药物对皮肤外观的影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要劝导其改正,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湿疹的恢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系统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