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致组织血液供应阻断的心血管疾病,成因有血栓、脂肪栓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凝、溶栓、手术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孕妇、长期卧床者有各自肺栓塞特点及注意事项。
肺栓塞的成因
血栓:最常见的栓子是血栓,通常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在某些诱因下,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从而引发肺栓塞。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他栓子:除了血栓外,还有脂肪栓、羊水、空气栓等也可能成为肺栓塞的栓子。比如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脂肪栓,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后,有可能到达肺部引起肺栓塞;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有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进而导致羊水栓塞。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程度可轻可重,严重者可出现窒息感;还可能有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部分患者会有咯血,一般量较少;另外,患者可能出现晕厥,这是由于肺栓塞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的。
体征:可能有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哮鸣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的表现。
肺栓塞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能够明确肺栓塞的部位、范围等情况。通过CTPA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肺动脉内是否有充盈缺损等异常表现。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分别进行肺通气和灌注扫描,通过两者的匹配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如果存在肺栓塞,会出现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的不匹配现象。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于一些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MRPA来诊断肺栓塞。它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情况。
血液检查:例如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肺栓塞患者体内D-二聚体往往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并非只有肺栓塞这一种原因,一些其他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等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所以D-二聚体检测主要用于肺栓塞的排除诊断。
肺栓塞的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复发。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在使用抗凝药物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表现)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可以溶解肺动脉内的血栓,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溶栓治疗也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非常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但手术治疗风险较高。
不同人群肺栓塞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且身体机能下降,发生肺栓塞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掩盖。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差,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谨慎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下肢等。
孕妇:孕妇发生肺栓塞相对较为危险,因为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在治疗时需要兼顾胎儿的情况。抗凝治疗时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
长期卧床人群:长期卧床人群,如因骨折、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注意早期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或主动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同时,在卧床期间要密切观察下肢是否有肿胀、疼痛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肺栓塞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