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低烧、咳嗽的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非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检查体温、肺部听诊等初步筛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明确病因)、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了解肺部病变)。治疗原则为感染性疾病根据不同病原体采取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支持或用抗流感药、支原体感染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非感染性疾病中肺结核需联合抗结核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特殊情况。
一、感染性疾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及机制: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也可引发,病毒或细菌侵入上呼吸道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低烧、咳嗽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毒种类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某些常见病毒。生活中,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受病原体侵袭,如过度劳累、受凉等情况。
症状表现:除持续低烧、咳嗽外,可能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儿童可能还会出现食欲减退等表现。
(二)肺炎
病因及机制:病原体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侵入肺部,引起肺部炎症,导致肺泡、支气管等部位发生病理改变,从而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不同年龄段肺炎的病原体分布有特点,婴幼儿可能易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老年人可能更易患肺炎支原体肺炎等。长期吸烟、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增加肺炎的发病风险。
症状表现:持续低烧、咳嗽外,还可能有咳痰,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儿童肺炎可能症状更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二、非感染性疾病
(一)肺结核
病因及机制: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在肺部生长繁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出现低烧、咳嗽等症状。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如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症状表现:除持续低烧、咳嗽外,还可能有咯血、盗汗、乏力等表现,病程较长。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及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累及肺部等可出现低烧、咳嗽症状。具体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等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除低烧、咳嗽外,还可能有关节疼痛、皮疹等多系统症状,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有所差异。
三、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内容:医生会检查体温、肺部听诊等,肺部听诊可初步判断是否有异常呼吸音等情况,不同疾病听诊表现不同,如肺炎可能闻及湿啰音等。
意义:帮助初步筛选可能的疾病方向,不同年龄人群体格检查表现有特点,儿童检查时需更具耐心和技巧。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
病原体检测:如痰涂片、痰培养可查找致病菌,支原体抗体检测等可辅助诊断支原体感染等,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肺炎患者胸部X线或CT可显示肺部炎症阴影,肺结核患者可发现肺部结核病灶等,通过影像学检查能直观了解肺部病变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需更谨慎选择检查方式。
四、治疗原则
(一)感染性疾病治疗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注意药物过敏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抗生素选择有差异,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需依据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
病毒感染: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止咳药物缓解咳嗽症状,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但需在合适时机使用,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规范。
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治疗
肺结核:需遵循抗结核治疗原则,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治疗疗程较长,需规律用药,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使用抗结核药物需谨慎评估利弊。
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过程中需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用药等方面需考虑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