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口和脂肪粒在定义外观、发病原因、好发部位、处理方式上有区别。闭口是闭合性粉刺,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致肤色或白色小丘疹,好发面部,可通过日常护理和药物治疗;脂肪粒是粟丘疹,由皮肤损伤等致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好发眼周,可物理治疗且要注意眼周皮肤护理,不同人群需依自身情况处理皮肤问题。
一、定义与外观表现
闭口:医学上称为闭合性粉刺,是痤疮的一种轻型表现。它主要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皮脂淤积在毛囊口内形成的白色小丘疹,外观上一般为肤色或白色的小疙瘩,直径通常在1-2毫米左右,表面相对较平滑,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突出皮肤表面很多的情况,通常是隐藏在皮肤内,用手触摸能感觉到皮肤下有较硬的小颗粒。
脂肪粒:即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一般为白色或黄白色的小颗粒,大小通常在1-2毫米,形态上多为圆形,顶尖,表面光滑,常常单个分布,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点,突出于皮肤表面,像一个小的芝麻粒大小。
二、发病原因
闭口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同时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从而影响皮脂的正常排出,皮脂淤积形成闭口。例如,研究表明,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闭口的形成密切相关,在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的人群中,闭口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皮脂分泌旺盛:油性皮肤的人群,皮脂腺分泌油脂较多,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容易形成闭口。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也会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增加闭口形成的风险。比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蛋糕、奶茶等高糖高脂食物的人,皮肤油脂分泌会明显增加,闭口出现的几率可能会上升。
微生物感染: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也会参与闭口的形成过程。这些微生物会分解皮脂,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引起毛囊周围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闭口的情况。
脂肪粒
皮肤损伤:皮肤受到微小的创伤,如抓伤、擦伤等,在皮肤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表皮附属器导管破裂,内容物潴留形成粟丘疹。例如,过度去角质、使用过于刺激的护肤品等导致皮肤轻微损伤的情况,都可能诱发脂肪粒。
遗传因素:部分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更容易发生粟丘疹。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来说脂肪粒的发生几率可能会高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
内分泌因素:某些内分泌紊乱的情况也可能与脂肪粒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但相对来说不如闭口与内分泌的关系那么直接和紧密。例如,一些内分泌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脂肪粒增多的现象,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好发部位
闭口: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额头、脸颊、下巴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脂腺分布较为密集。
脂肪粒:好发于眼周,尤其是眼睑周围,这与眼周皮肤相对较薄,容易受到损伤等因素有关,但也可能出现在面部其他部位。
四、处理方式
闭口
日常护理:对于轻度的闭口,可以通过加强皮肤清洁来改善。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每天早晚清洁面部,保持皮肤的清洁,减少油脂和污垢在皮肤表面的堆积。例如,选择含有水杨酸、果酸等成分的洁面产品,这些成分可以帮助去除角质,疏通毛孔。
药物治疗:如果闭口较为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例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等,维A酸类药物可以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从而改善闭口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维A酸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使用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孕妇等特殊人群要禁用。
脂肪粒
物理治疗:对于脂肪粒,可以采用针清的方法,由专业人员使用消毒后的粉刺针将脂肪粒挑破,挤出里面的白色颗粒。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引起感染。另外,也可以采用激光治疗等方法,利用激光的能量将脂肪粒去除。
日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周皮肤,避免过度去角质和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以免加重脂肪粒的形成。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脂肪粒也有一定帮助。
不同人群在面对闭口和脂肪粒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例如,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雄激素水平较高,更容易出现闭口等皮肤问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皮肤清洁;而对于眼周皮肤较为娇嫩的人群,在处理脂肪粒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自行随意处理导致皮肤损伤和感染。中老年人群如果出现皮肤的类似问题,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同时要注意皮肤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