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发生在卵巢或输卵管的囊性肿物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生理周期有关多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包括上皮性、子宫内膜异位性、生殖细胞性囊肿等有腹部不适、月经紊乱、压迫等表现可通过超声、肿瘤标志物、腹腔镜检查诊断生理性一般定期复查病理性大、持续、怀疑恶性或有症状需手术或药物治疗育龄女性要关注对生育的影响绝经后出现需警惕恶性肿瘤要尽快明确性质及时处理。
一、定义
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附件通常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中卵巢和输卵管,附件囊肿就是发生在卵巢或输卵管的囊性肿物。
二、分类及成因
生理性囊肿
成因:多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比如卵泡囊肿,是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不成熟或成熟后不破裂,持续增大形成囊肿,常见于育龄女性,一般无特殊不适,多在月经后半期出现,月经来潮后可能自行消失。黄体囊肿则是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形成囊肿,也常见于有排卵的女性,多数可自行吸收。
病理性囊肿
上皮性囊肿:由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转化而来,比如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囊内为清亮液体;黏液性囊腺瘤一般体积较大,囊内为黏液样物质,这类囊肿可能与卵巢上皮的异常增生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的囊肿,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常见于30-40岁育龄女性,患者多有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表现。
生殖细胞囊肿:来源于生殖细胞,比如成熟畸胎瘤,多为单侧,囊内含有油脂、毛发、牙齿等多种成分,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
三、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较小的附件囊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有症状时的表现
腹部不适:囊肿较大时,可能会有下腹部坠胀、隐痛等不适,当囊肿发生扭转、破裂时,会出现突然的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月经紊乱:某些附件囊肿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比如内分泌相关的囊肿可能引起雌激素或孕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干扰月经。
压迫症状:巨大的附件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附件囊肿最常用的方法,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囊实性等情况,通过超声表现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比如生理性囊肿多为无回声、壁薄,病理性囊肿可能有分隔、囊实性等表现。
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怀疑为病理性囊肿的患者,可检测CA125、CEA、AFP等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囊肿的良恶性,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是恶性肿瘤,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或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情况,明确囊肿的性质,并可同时进行手术治疗,适用于怀疑盆腔内有病变且需要进一步明确及处理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的变化,多数可自行消失,复查时需关注囊肿大小、形态等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育龄女性有生育计划时,要注意囊肿对排卵等生殖功能的影响。
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如果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cm)、持续存在不消失、怀疑为恶性或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比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多尽量保留卵巢功能,行囊肿剥除术;而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考虑为恶性可能的患者可能需行附件切除术。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缩小囊肿,但药物治疗多为辅助治疗,且有一定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及患者的反应。
六、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附件囊肿可能影响生育,比如囊肿导致卵巢功能异常、输卵管堵塞等,因此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女性发现附件囊肿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囊肿对生育的影响,必要时尽早处理囊肿,以提高受孕几率。同时,孕期发现附件囊肿也需密切监测,因为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囊肿增大,若发生扭转等情况可能危及母儿安全。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出现附件囊肿需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发生恶性病变的风险相对增加,一旦发现附件囊肿应尽快明确性质,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