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咳不发热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可能由上呼吸道感染(非新冠病毒引起)、咳嗽变异性哮喘、环境因素刺激、药物副作用等引起。可通过流行病学史、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胸部影像学检查鉴别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应对干咳不发热需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如一般人群注意休息、改善环境等,儿童和老年人要根据不同情况谨慎处理及规范治疗。
一、干咳不发热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干咳不发热的表现。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攻击呼吸道,可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干咳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以干咳为首发或主要症状,且不伴有发热。不过,这并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特有的表现,其他多种因素也可能导致干咳不发热。
二、其他可能导致干咳不发热的原因
(一)上呼吸道感染(非新冠病毒引起)
普通的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出现干咳不发热的情况。这些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后,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反射,而体温调节中枢未受到明显影响,所以不发热。比如,在季节交替时,很多人会因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干咳症状,但体温正常。
(二)咳嗽变异性哮喘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主要表现为干咳,通常无明显发热。其发病机制与气道的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有关。例如,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冷空气等刺激后,气道痉挛,引发干咳。多见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常见。
(三)环境因素刺激
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如吸入刺激性气体(二手烟、工业废气等)、粉尘等,可刺激呼吸道,引起干咳,但一般不发热。比如在一些空气质量较差的工业区附近生活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四)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干咳的副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等)。这类药物引起的干咳通常不伴有发热,在停药后可能会逐渐缓解。
三、如何鉴别干咳不发热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流行病学史
询问近期是否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是否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等。如果有相关流行病学史,那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二)相关检查
1.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或痰液等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这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则提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2.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正在感染。但抗体检测有一定的窗口期,需要结合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
3.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在病程中胸部CT可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影、浸润影等,但干咳不发热的患者不一定都有典型的影像学改变,需要动态观察。
四、应对干咳不发热的建议
(一)一般人群
如果是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不发热,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1-2周内逐渐缓解。如果干咳症状较明显,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润喉的方法,如含服润喉糖等。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缓解气道痉挛的药物,但儿童患者需谨慎用药,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药物缓解方式,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如果是环境因素刺激导致的干咳,要尽快脱离刺激环境,改善居住或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对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干咳,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调整用药。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出现干咳不发热时,家长要更加关注。如果是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做好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儿童干咳,要注意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饮食等。如果干咳影响睡眠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适用的止咳药物,但要严格按照儿童用药的剂量等要求,避免错误用药。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儿童患者,要避免接触儿童常见的过敏原,如宠物毛发等,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干咳不发热时,要考虑多种原因。如果有流行病学史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测。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于可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更加重视,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干咳,如药物副作用等,要谨慎用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更加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