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由多种病毒引起,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儿童等易感染,有普通感冒和流感等表现,可通过病史、症状评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预防需个人防护、环境预防和增强免疫力。
一、定义与病因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其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口鼻而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性有所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例如,在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病毒容易快速传播。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普通感冒: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出现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等。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乏力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除了上述成人常见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高热时容易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容易发展为肺炎等并发症,且恢复相对较慢。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接触史等。比如是否接触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发病前的活动情况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如感冒样症状或流感样症状来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鼻咽拭子等标本,利用PCR等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感染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例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能快速准确判断是否为流感病毒感染。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但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在临床快速诊断中应用相对有限。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力。对于儿童,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充足的休息时间。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饮食,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食欲不佳,可提供多样化的、孩子喜欢的食物,但要注意营养均衡。
2.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处理。儿童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物理降温方法。当体温过高或患者感觉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成人若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
缓解呼吸道症状:对于咳嗽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咳药物;鼻塞、流涕明显者可使用减轻鼻充血药物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相关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3.抗病毒治疗: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剂量等问题。而对于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目前缺乏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五、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家长要帮助和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佩戴口罩: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外出时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儿童佩戴口罩时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舒适的口罩,并正确佩戴。
2.环境预防
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家庭中可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儿童居住的房间也要保证空气流通。
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
3.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对于儿童要提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儿童可根据年龄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玩耍等,但要注意根据天气等情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老年人则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