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评估,借助影像学、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明确,针对病因治疗,包括抗结核、治心衰、肿瘤相关治疗等,还可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预后依病因而异,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一、胸腔积液的评估
1.病史采集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例如,年轻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要考虑结核性胸膜炎等可能;老年患者则需关注肿瘤、心力衰竭等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发热、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既往有无肺部疾病、心脏病、肿瘤等病史。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增加肺癌导致胸腔积液的风险。
特殊人群如孕妇,要考虑是否有特殊的妊娠相关胸腔积液原因;儿童患者要询问是否有感染、先天性疾病等情况。
2.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有无发绀等缺氧表现。肺部听诊可发现胸腔积液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心脏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等导致的胸腔积液。
二、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少量胸腔积液(一般积液量在300ml以上时,X线可见肋膈角变钝),能初步了解胸腔积液的大致情况,但对于少量胸腔积液的显示不如胸部CT敏感。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部位以及胸腔内的病变情况,如是否存在肺部肿瘤、纵隔病变等,有助于明确胸腔积液的病因。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要考虑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在必要时进行。
2.实验室检查
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渗出液可呈草黄色、血性、脓性等。例如,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腔积液多为草黄色渗出液;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腔积液可呈血性。
生化检查:漏出液的蛋白含量较低(血清-胸腔积液蛋白梯度>12g/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也较低(<200U/L);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LDH水平较高(>200U/L)。
细胞学检查:查找肿瘤细胞对于明确恶性胸腔积液很重要。如果发现癌细胞,可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对于儿童患者,胸腔穿刺抽液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控制抽液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病原学检查:如怀疑结核性胸膜炎,可进行结核杆菌涂片、培养等检查;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细菌涂片和培养,以明确病原菌,指导抗感染治疗。
三、胸腔积液的处理
1.针对病因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如果明确是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腔积液,应给予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心力衰竭:对于心力衰竭导致的胸腔积液,主要是治疗心力衰竭。通过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从而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利尿剂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定期监测血钾等电解质水平。
恶性肿瘤:如果是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对于不能耐受强烈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胸腔内注药(如化疗药物等)来控制胸腔积液的生长,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胸腔穿刺抽液
当胸腔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抽液量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首次抽液量一般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ml。在抽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悸等“胸膜反应”,应立即停止抽液,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胸腔穿刺抽液要更加轻柔、谨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胸腔闭式引流
对于大量胸腔积液且反复抽吸效果不佳,或者需要持续引流的情况,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例如,脓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以引流脓液,促进炎症消退。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堵塞,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四、预后及随访
1.预后
胸腔积液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经过规范抗结核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心力衰竭引起的胸腔积液,在心力衰竭得到有效控制后,胸腔积液可减少,预后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相关;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预后相对较差,取决于肿瘤的进展情况等。
2.随访
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胸腔积液相关指标等)。对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要随访抗结核治疗的效果及有无复发;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要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等。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患者随访间隔时间可能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生长发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