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需立即就医评估,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清除分泌物和解除气道痉挛,进行氧疗支持,根据病情选择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同时治疗基础病因,儿童、老年、妊娠期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如儿童病情变化快需精确调整参数,老年要综合基础疾病用药,妊娠期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母婴安全。
病因排查:医生会针对可能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各种病因进行排查,如肺部感染、哮喘急性发作、气胸、急性肺水肿等不同病因的相关检查,像胸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病变情况,对于哮喘患者可能还会检测气道反应性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分泌物:如果患者有痰液等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要积极采取措施清除。对于清醒且能配合的患者,可以鼓励其咳嗽排痰;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医护人员可能会通过胸部叩击、振动等物理方法协助排痰,也可使用吸痰器等设备及时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
解除气道痉挛:若是因气道痉挛导致呼吸不畅,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引起的呼吸衰竭,可能会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情况,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且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比如儿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需谨慎评估剂量等情况。
氧疗支持
吸氧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对于轻度缺氧的患者可以采用鼻导管吸氧,一般氧流量为1-3L/min;对于缺氧较严重但二氧化碳潴留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面罩吸氧等方式;而对于严重呼吸衰竭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可能需要低流量持续吸氧,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抑制呼吸中枢,因为高浓度吸氧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依靠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呼吸。
氧疗监测:在氧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吸氧浓度和氧流量,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合适范围,一般维持在90%-95%为宜,但不同病情的患者可能有不同要求,比如伴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精准的血氧饱和度控制。
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当患者病情严重,如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肌疲劳、血氧难以维持、二氧化碳潴留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过气管插管等方式建立人工气道,借助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但有创机械通气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创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比如儿童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要特别注意气道管理和参数设置的合理性。
无创机械通气: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但有呼吸衰竭趋势的患者,可考虑无创机械通气,通过面罩等方式给予机械通气支持,无创机械通气相对有创机械通气创伤小,患者舒适度相对较高,但也需要患者能够配合,对于不配合、昏迷、气道分泌物多等患者不适用无创机械通气。
治疗基础病因
针对肺部感染:如果是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会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药物的抗菌谱以及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
针对哮喘:对于哮喘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除了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外,可能还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炎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但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对于儿童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等,所以需要权衡利弊使用。
针对气胸:如果是气胸导致的呼吸衰竭,少量气胸可密切观察,大量气胸则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排出胸腔内的气体,改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变化往往较快,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在氧疗和机械通气等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精确调整参数。比如儿童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要严格控制,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造成不良影响;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用药禁忌和合适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氧疗时要注意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的呼吸抑制等问题,用药方面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情况较为复杂,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在氧疗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式,药物使用要谨慎评估,很多药物在妊娠期有严格的使用禁忌,需要在妇产科和呼吸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治疗,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