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抗炎治疗及其他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静脉用);抗炎治疗有白三烯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其他治疗包括避免触发因素(环境、感染)、氧疗、康复治疗(呼吸训练、运动锻炼),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治疗方面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
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症状。如沙丁胺醇等,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但长期单一使用可能会导致β受体功能下调,一般作为按需使用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减少黏液分泌的作用。例如异丙托溴铵,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增强支气管舒张作用,尤其适用于有吸烟史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
茶碱类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还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但此类药物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治疗窗较窄,不同年龄人群对茶碱的代谢能力不同,儿童使用需特别谨慎,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2.糖皮质激素: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通过作用于气道炎症形成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如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等,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使用时需注意正确的吸入装置和剂量调整,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口服糖皮质激素:当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时可考虑使用,如泼尼松等。口服激素可能会引起较多全身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静脉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或严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如甲泼尼龙等。静脉使用激素起效较快,但长期使用也会带来诸多全身不良反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疗程。
二、抗炎治疗
1.白三烯调节剂:
这类药物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例如孟鲁司特钠,可用于成人和儿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其耐受性较好,但也需注意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嗜睡等。
2.免疫调节剂:
对于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菌多糖核酸等。但免疫调节剂的使用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避免滥用,且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的剂量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三、其他治疗措施
1.避免触发因素
环境因素: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不同年龄患者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对室内尘螨、宠物皮屑等更为敏感,需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罩等;老年患者可能对室外的花粉等过敏原反应更明显,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同时要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如烟雾、化学气味等,吸烟患者应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刺激气道,加重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症状。
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染因素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病毒感染;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感染的风险也增加。应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
2.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需进行氧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例如,轻度低氧血症的成年患者可通过鼻导管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对于老年患者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合理调整氧疗方案,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3.康复治疗
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等。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肺通气量。不同年龄患者的呼吸训练方法和强度可适当调整,儿童进行呼吸训练时需在家长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训练的正确性和安全性;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例如,成年患者可选择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儿童可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但要注意运动环境和强度;老年患者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在寒冷、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