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年龄、症状表现、发病原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由有害气体颗粒刺激和感染等引起,有相应实验室及影像表现,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有其特定实验室及影像特点,治疗强调规范化,儿童和老年人患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发病年龄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在40岁以上人群高发,长期吸烟等因素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男性相对更易患病,其发病与长期气道损伤、慢性炎症累积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气道功能逐渐衰退,加上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发病风险增加。
支气管哮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就出现症状,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比如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等易诱发。
二、症状表现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一般每年咳嗽、咳痰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时间,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急性发作期可出现脓性痰。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病情缓慢进展,可伴有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累时出现,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咳嗽变异型哮喘则仅有咳嗽症状,运动性哮喘多于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三、发病原因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有害气体和颗粒的长期刺激,如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等,感染也是重要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可引起支气管黏膜的反复感染和炎症修复,导致支气管慢性炎症持续不愈。
支气管哮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常见的环境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真菌孢子等,还有一些非特异性吸入物,如二氧化硫、臭氧、油漆等化学物质,此外,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的重要原因。
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明显。肺功能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用力肺活量(FVC)比值下降等。
支气管哮喘: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痰液检查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肺功能检查在发作期表现为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如FEV/FVC%低于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五、治疗原则方面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止咳、祛痰、平喘治疗,如使用氨溴索祛痰,氨茶碱等平喘。缓解期主要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可应用免疫调节剂等。
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是长期规范化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有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控制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对于严重发作的哮喘需及时就医,必要时给予静脉用药等抢救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对于儿童哮喘,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家中保持清洁,减少尘螨滋生,避免让儿童接触宠物毛发等。在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哮喘发作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儿童慢性支气管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儿童咳痰,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控制要及时有效。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病情,在用药方面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哮喘药物的选择上要权衡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病情监测,防止哮喘发作导致呼吸困难等情况加重而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