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卧床休息)、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吸氧、循环支持)、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溶栓治疗(适应证、常用药物)、介入治疗(导管碎栓抽吸血栓、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外科治疗(肺移植),不同治疗针对不同情况,需考虑患者年龄、病史等个体差异及各治疗的风险与适应证。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对肺栓塞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呼吸频率、深度等,血氧饱和度若低于正常范围,需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2.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家长陪伴下确保其安静休息,减少活动;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定期协助翻身等。
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1.吸氧:根据患者缺氧程度给予吸氧治疗,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对于低氧血症患者,通过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儿童患者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吸氧也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氧流量等。
2.循环支持:若患者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但血压正常时,可使用多巴酚丁胺等药物进行治疗;若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可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但需密切监测血压等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考虑其个体差异,如儿童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影响药物代谢,需谨慎调整药物剂量等。
三、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增强其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初始治疗一般为静脉注射负荷量,然后持续静脉滴注,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调整剂量。但需注意,孕妇使用普通肝素要权衡利弊,因为普通肝素可通过胎盘,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可能有变化且肝肾功能可能减退。
2.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其抗凝作用更稳定,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一般可皮下注射,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对于儿童患者,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剂量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使用时要特别谨慎。
3.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在使用华法林时,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INR控制在2-3之间较为合适。但华法林起效较慢,初始治疗常需与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重叠使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特点,使用华法林时要更密切监测INR,并且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华法林抗凝。
四、溶栓治疗
1.适应证: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无溶栓禁忌证者应考虑溶栓治疗。对于部分次大面积肺栓塞,若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也可考虑溶栓。但要严格掌握溶栓的适应证,如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近期颅内出血等是溶栓禁忌证。
2.常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栓。rt-PA对纤维蛋白有较高选择性,溶栓效果较好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溶栓治疗有出血等风险,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如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需谨慎使用;儿童患者一般不常规进行溶栓治疗,因为儿童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较少且出血等风险较高。
五、介入治疗
1.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对于病情严重、溶栓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治疗。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并抽吸出来,改善肺动脉血流。但该治疗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如可能导致血管损伤等,在操作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血管弹性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等原因,该操作的难度和风险相对更高。
2.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为非常严重的肺栓塞患者的抢救性治疗措施,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风险较高。一般适用于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等与成人有很大差异,手术风险极高。
六、外科治疗
1.肺移植:对于因肺栓塞导致严重慢性肺疾病且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考虑肺移植,但该治疗的适应证非常严格,并且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对于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是否适合肺移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多方面的基础疾病,肺移植的耐受性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