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暴露包括被相关动物咬伤、抓伤等情况,分为I、II、III级,各级有不同情况及与年龄、病史、生活方式关联。处理原则包括伤口处理(立即用肥皂水等清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疫苗接种(选合适程序,不同年龄及特殊人群有相应考量)、被动免疫制剂使用(III级及免疫低下者II级需用,特殊人群有使用注意事项)。
一、狂犬病暴露的定义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二、狂犬病暴露的分类及具体情况
(一)I级暴露
1.情况描述: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动物舔舐。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所有年龄段人群,I级暴露一般风险较低,但仍需关注动物健康状况,若动物不确定是否健康,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例如婴幼儿被宠物猫舔舐完好皮肤,若宠物猫健康状况不明,需考虑后续观察等情况。
3.生活方式关联:在宠物饲养较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下,经常与宠物接触的人群需留意此类暴露情况,即使是I级暴露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要根据宠物健康记录等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二)II级暴露
1.情况描述: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皮肤相对娇嫩,且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发生II级暴露时需要更谨慎处理。比如幼儿被流浪狗轻微抓伤,相比成人更应重视后续的狂犬病预防措施。
3.病史因素:有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即使是II级暴露,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需要尽快采取规范的预防措施。
4.生活方式关联:经常接触流浪动物或者在狂犬病流行地区有户外活动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II级暴露的几率相对较高,需熟知相应的处理流程。
(三)III级暴露
1.情况描述: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或者暴露于蝙蝠。
2.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等特殊年龄段人群发生III级暴露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感染狂犬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必须立即采取极严格的预防措施。比如新生儿被可疑狂犬病动物抓伤,需在第一时间进行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等。
3.病史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III级暴露后,感染狂犬病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需要更加紧急且规范地进行预防处置,包括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等。
4.生活方式关联:在狂犬病高发地区从事动物相关职业(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的人群,发生III级暴露的风险较高,需严格遵循职业暴露后的规范处理流程,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三、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一)伤口处理
1.立即处理:不管暴露级别如何,首先要尽快进行伤口处理。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至少15分钟。对于III级暴露的伤口,还应进行彻底冲洗,如有可能,使用狂犬病专业清洗设备和专用清洗剂。
2.年龄因素在伤口处理中的体现:儿童的伤口处理要更加轻柔且确保彻底清洗,避免因儿童不配合等情况导致伤口清洗不充分。比如婴幼儿的伤口,要耐心且细致地进行清洗操作,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恐惧和抵触。
3.特殊人群伤口处理注意事项: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等特殊病史的人群,伤口处理时要注意避免加重血液循环不良的情况,清洗力度和方式要适当调整,遵循在保证伤口清洁的前提下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的原则。
(二)疫苗接种
1.疫苗选择与接种程序:根据暴露情况选择合适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一般来说,狂犬病疫苗有多种接种方案,如5针法(0、3、7、14、28天各接种1剂)等。
2.年龄对疫苗接种的影响:儿童接种狂犬病疫苗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疫苗(如有),接种部位等也需按照儿童特点进行操作,比如儿童可能更适合在上臂三角肌部位接种(2岁以下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区接种)。同时要关注儿童接种后的反应,如局部红肿、低热等一般反应较为常见,需密切观察并给予相应护理。
3.特殊人群疫苗接种考量: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需要调整疫苗接种方案,可能需要增加疫苗接种剂量等,以确保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但具体调整需遵循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三)被动免疫制剂使用
1.适用情况:III级暴露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II级暴露者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2.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儿童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时,要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注射部位的选择也要考虑儿童身体特点,避免影响儿童活动等。对于有过敏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前要进行严格的过敏评估和预处理,确保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