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在临床表现、病史特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发作与诱因相关,胸部X线发作时两肺透亮度增加,动脉血气发作时多有呼吸性碱中毒等,治疗需脱离变应原,用缓解和控制药物;心源性哮喘多见于中老年,有基础心脏病史,发作时端坐呼吸等,胸部X线可见心脏增大等,动脉血气有低氧血症等,治疗要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心源性哮喘:多见于中老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病史,发作时患者常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等。不同性别方面,心源性哮喘在男女中的发病基础心脏病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以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群为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是心源性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若不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易诱发心源性哮喘。
病史特点
支气管哮喘:详细询问病史可发现患者往往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如家族中有人患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本人可能有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起病年龄多较小,症状发作与特定的诱发因素关系密切。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出生后是否有反复呼吸道过敏相关表现;成年患者则要关注日常中接触哪些因素易诱发哮喘发作。
心源性哮喘:重点询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史,如是否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病史,了解患者心脏疾病的病程、治疗情况等。例如患者是否曾因冠心病住院治疗,是否规律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等。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心功能逐渐减退,易在一些诱因下发生心源性哮喘,如感染、劳累、情绪激动等。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对于儿童哮喘患者,X线检查需考虑辐射影响,但在必要时仍要进行,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成年患者X线检查主要观察肺通气情况。
心源性哮喘: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如肺纹理增多,尤其是肺门附近呈蝴蝶状阴影等。不同年龄的心源性哮喘患者,心脏增大的表现可能因基础心脏病的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心源性哮喘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胸部X线表现也会有相应特点。
动脉血气分析: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可有缺氧,PaO降低,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aCO下降,pH值上升,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病情严重时,气道阻塞严重,可出现PaCO升高,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甚至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气分析的变化可能影响治疗决策,儿童由于呼吸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监测血气变化。
心源性哮喘:PaO降低,PaCO可正常或升高,严重时可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等。心源性哮喘患者的血气变化反映了其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气体交换障碍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差,血气异常表现更明显。
心电图检查:
支气管哮喘:一般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发作时可能因过度通气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儿童哮喘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相对不典型,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成年患者若在哮喘发作时出现心电图异常,需排除是否合并有心脏方面的问题。
心源性哮喘:可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各种心律失常等,根据基础心脏病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不同。有冠心病基础的患者,心电图可能有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有相应瓣膜病变的心电图改变等。不同年龄的心源性哮喘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和表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基础心脏病变可能更为复杂,心电图异常更常见。
治疗原则的差异
支气管哮喘:治疗主要是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包括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等)、茶碱类药物等,以及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等)、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等)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重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成年患者在规律用药控制病情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
心源性哮喘:治疗原则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采取坐位、吸氧等措施,药物治疗可选用利尿剂(呋塞米等)减轻肺水肿,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等)增强心肌收缩力等。不同年龄的心源性哮喘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耐受性等的影响,儿童心源性哮喘较为罕见,若发生多需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等进行特殊处理,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药物剂量需谨慎调整,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