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宫腔积液与恶露在定义、性状量、超声表现有区别,宫腔积液可能因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感染等引起,可通过观察随访、促宫缩、清除残留、抗感染处理;恶露有正常与异常情况,异常恶露包括过多、异味、持续过长等,需针对不同情况就医处理,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特殊病史产妇产后均需关注二者情况。
恶露:是产后经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的混合物。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其来源主要是子宫蜕膜,尤其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
产后宫腔积液:是指产后宫腔内有液体潴留,可能是血液、渗出液等。其形成原因可能是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导致宫腔内的积血、积液不能及时排出;也可能是胎盘、胎膜残留等情况引起。
性状与量
恶露:恶露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血性恶露持续3-4日,量较多,颜色鲜红,含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蜕膜组织;浆液性恶露持续10日左右,量逐渐减少,颜色淡红,含有少量血液、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细菌等;白色恶露持续约3周,量更少,色泽较白,含有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
产后宫腔积液:积液的性状取决于其组成成分,如果是积血,可能呈暗红色;如果是渗出液,可能较清亮。量上一般通过超声检查等可测量其深度等,与恶露的量有不同的特点,且其量的变化与子宫复旧等情况相关。
超声表现
恶露:超声下一般可在宫腔内看到混合性回声等表现,根据恶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超声特征,但主要是基于子宫蜕膜等组织的回声情况。
产后宫腔积液:超声表现为宫腔内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可测量其范围大小等,与恶露在超声上的表现有明显区别,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区分两者的超声图像特征。
产后宫腔积液的可能原因及处理
可能原因
子宫复旧不良:多见于产妇体质较弱、产后过早劳累等情况。子宫复旧不良时,子宫收缩欠佳,导致宫腔内的积血、积液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形成宫腔积液。例如,有研究表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产妇发生宫腔积液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子宫肌细胞收缩功能异常等有关。
胎盘、胎膜残留:如果产妇在产后有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于宫腔内,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宫腔积液。这在剖宫产术后或经阴道分娩后都可能发生,胎盘、胎膜残留会刺激子宫,引起子宫收缩不良,进而出现宫腔积液。
感染:产后如果发生宫腔感染,炎症刺激会导致宫腔内渗出增多,形成积液。产妇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容易发生宫腔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等,从而出现宫腔积液。
处理
观察与随访:对于少量的产后宫腔积液,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腹痛、发热等,可以先观察,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看积液是否自行吸收。例如,对于子宫复旧不良引起的少量宫腔积液,通过休息等可能会逐渐恢复,子宫复旧良好后积液可能自行消失。
促进子宫收缩:可以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等,帮助子宫收缩,促进宫腔内积液的排出。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关药物,且要考虑产妇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药物禁忌等。
清除残留:如果超声提示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情况,且宫腔积液较多或伴有临床症状,可能需要进行清宫术等操作,以清除残留组织,促进子宫恢复,减少宫腔积液。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宫腔积液,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等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后,宫腔积液也可能逐渐减少。
产后恶露的正常与异常情况及处理
正常恶露
如前所述,正常恶露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和性状变化,产妇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观察恶露的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等。
异常恶露
恶露过多:表现为恶露量明显多于正常量,且持续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或合并感染等原因引起。如果出现恶露过多,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后进行相应处理。例如,若为胎盘胎膜残留,可能需要清宫;若为感染,需要抗感染治疗等。
恶露异味: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如果恶露有臭味,多提示有宫腔感染等情况。此时产妇可能还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抗感染治疗。
恶露持续时间过长:正常恶露持续4-6周,如果超过6周仍有恶露排出,称为产后恶露不尽。可能与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有关。需要进行详细检查,如超声、妇科检查等,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促进子宫收缩、清除残留或处理子宫切口等问题。
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产妇,在产后都需要关注恶露和宫腔积液的情况。年轻产妇相对身体恢复能力可能较强,但也不能忽视;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产后过早劳累等的产妇,更要注意子宫复旧等情况。有剖宫产史等特殊病史的产妇,在产后更要密切观察宫腔积液等情况,因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可能导致宫腔积液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