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由左心衰竭等引起,发病与心血管病变积累有关,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等,辅助检查有心脏相关异常及BNP升高,治疗重减轻心脏负荷等;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病,与遗传、接触过敏原等有关,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等,辅助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治疗主要是缓解气道痉挛等,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两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源性哮喘
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升高,液体渗出到肺泡和间质,影响气体交换。常见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与长期的心血管系统病变积累有关。
支气管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有家族过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长期吸烟等可能诱发。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心源性哮喘:患者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有胸闷、气短等表现,患者多有心悸、胸痛等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症状在夜间发作较为常见,与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有关。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可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后发作或加重,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症状发作时间无明显的特定人群差异,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常见,可能与儿童气道发育及接触过敏原机会多有关。
体征表现
心源性哮喘: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可有奔马律,心脏听诊可发现心脏扩大等器质性杂音,血压可能有变化,如因心衰导致血压下降等情况。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体征随病情发作和缓解有明显变化,一般无心脏方面的特异性体征,但严重发作时可能因过度通气等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率变化等。
三、辅助检查
心电图
心源性哮喘:可发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的心电图表现,如ST-T改变、病理性Q波、心律失常等,有助于判断心脏的基础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与基础心脏疾病相关,中老年人常见心肌缺血等表现。
支气管哮喘:一般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发作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非特异性改变,与气道痉挛导致的机体缺氧等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心电图改变相对无特异性,主要是反映一般的应激性改变。
胸部X线或CT
心源性哮喘:可见肺淤血、肺水肿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门阴影增大,KerleyB线等,心脏可能有增大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与心脏大小、肺淤血程度等相关,中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更易在影像学上体现。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儿童和青少年胸部X线可能因气道发育等情况表现不同,部分可能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等非特异性改变。
实验室检查
心源性哮喘:脑钠肽(BNP)等指标升高,BNP是反映心衰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存在心功能不全,不同年龄患者BNP正常参考值有差异,一般年龄越大,正常上限可能相对较低,中老年人BNP升高更提示心衰相关问题。
支气管哮喘: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特异性IgE可升高,反映机体的过敏状态,儿童和青少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能更明显,与儿童哮喘多与过敏相关有关。
四、治疗原则
心源性哮喘
治疗重点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一般采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吸氧等支持治疗,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肺水肿,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药物选择上需考虑药物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需调整药物剂量。
支气管哮喘
治疗主要是缓解气道痉挛,抗炎等。常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茶碱类药物等,以及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抗炎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气道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雾化吸入制剂更适合儿童使用,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不恰当药物。
五、鉴别诊断要点
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心血管疾病史、过敏史等,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进行鉴别。心源性哮喘有明确的心血管基础疾病史,辅助检查有心脏相关异常及BNP升高等,支气管哮喘有过敏相关病史,辅助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通过这些综合信息来准确区分两者,以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