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过敏原、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方面存在差异。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原广泛,症状反复发作,诊断靠病史等及肺功能检查,治疗防诱因和用药物,预防避非过敏诱因;过敏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特殊类型,由过敏原引发,过敏原主要是特定吸入或食入性的,接触后很快出现症状,诊断需加过敏原检测,治疗重避过敏原,可脱敏治疗,儿童需特注意避过敏原及随访调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等。气道慢性炎症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缩窄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过敏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哮喘。过敏原通过吸入、食入或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导致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气道炎症、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等,从而引发哮喘发作。其发病主要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通常在特定过敏体质人群中因接触过敏原而发病。
二、过敏原方面
支气管哮喘:过敏原种类相对更广泛,除了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食物性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药物性过敏原(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外,还可能与非过敏性因素相关,比如冷空气刺激、运动、大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
过敏性哮喘:主要过敏原是特异性的吸入性或食入性过敏原,以吸入性过敏原更为常见,如花粉(不同季节有相应的花粉过敏原,春季可能是杨树、柳树花粉,秋季可能是蒿草花粉等)、尘螨(主要存在于灰尘、床垫、地毯等环境中)、霉菌孢子等,食入性过敏原相对主要是一些特定食物,如坚果、贝类等,其发作严格与接触特定过敏原相关,脱离过敏原环境后症状可能缓解或减轻。
三、临床表现
支气管哮喘: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或自行缓解。在非发作期可无明显症状,但气道高反应性仍然存在。
过敏性哮喘:除了有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等症状外,往往在接触过敏原后很快出现症状,例如接触花粉后数分钟内就可能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涕,随后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而且过敏性哮喘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过敏相关症状,如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常年性或季节性发作的鼻塞、流涕等)、特应性皮炎等,而一般支气管哮喘不一定伴有这些过敏相关的其他表现。
四、诊断方面
支气管哮喘: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症状上有反复发作的喘息等呼吸道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肺功能检查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可辅助诊断。
过敏性哮喘:除了上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依据外,还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来明确过敏原。过敏原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常见过敏原提取液滴于患者皮肤,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在数分钟内局部出现风团、红斑等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有助于明确过敏性哮喘的过敏原,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防治措施。
五、治疗与预防方面
支气管哮喘:治疗上包括脱离诱因、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吸入用布地奈德等;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β受体激动剂,氨茶碱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非过敏性诱因,如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等,同时规律使用控制药物来维持气道炎症的控制。
过敏性哮喘:治疗除了支气管哮喘的一般治疗外,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对于尘螨过敏的患者,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床垫、枕头等;对于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同时也可进行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但脱敏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并且疗程较长。对于儿童过敏性哮喘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敏原的避免对其哮喘的控制至关重要,同时要定期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