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是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发病与雌激素长期刺激等因素相关,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等,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性刮宫诊断,可药物或手术治疗,需定期随访,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治疗后预后因情况而异。
一、定义
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子宫内膜的增生性病变,属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一种类型。它的特征是子宫内膜腺体明显增生,腺体结构复杂,但没有出现间质浸润,属于癌前病变范畴,但还不是子宫内膜癌,但如果不及时干预,有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二、发病因素
雌激素长期刺激:
年龄因素:多见于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以及年轻的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等。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排卵不规则,雌激素分泌相对紊乱,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易引发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年轻无排卵患者因卵泡持续分泌雌激素,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而增生。
生活方式:长期摄入含有外源性雌激素的保健品、使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等,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发病风险。此外,肥胖患者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也是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
病史因素: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存在长期无排卵情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易发生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
其他因素:有乳腺癌病史且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的患者,他莫昔芬在部分靶组织有弱雌激素样作用,也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例如,原本月经规律的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经量较前明显增多等情况。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等检查时发现。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以及相关疾病史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长期雌激素刺激的相关因素。
妇科检查:一般无特异性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子宫稍大等情况,但也可能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等情况。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患者B超下可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但B超检查不能确诊,仅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刮宫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明显增生,腺体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拥挤,可出现腺体背靠背现象等复杂结构,但无间质浸润。
五、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孕激素治疗:通过使用孕激素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促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转化,并抑制腺体过度增生。常用的孕激素有甲地孕酮、黄体酮等。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激素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子宫内膜变化及患者的反应。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采用孕激素治疗来控制病情。
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的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子宫内膜,达到治疗目的,但术后需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等情况。
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情较重、有恶变倾向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以彻底去除病灶,防止病情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六、随访及预后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妇科检查、B超检查以及必要时的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等,监测病情是否复发或有无恶变情况。
预后:经过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如果不遵循医嘱定期随访,病情有复发及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年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有生育意愿的,部分可成功妊娠,但妊娠后也需要密切随访。对于老年患者,子宫切除术后一般预后较好,但需注意术后身体恢复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权衡药物治疗对妊娠的影响以及病情进展风险。使用孕激素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子宫内膜情况及激素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月经及排卵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妊娠,妊娠后需加强孕期监测,因为此类患者妊娠后发生相关产科并发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同时也要关注子宫内膜情况。
老年患者:行子宫切除术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因为子宫切除可能会对老年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需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需密切监测子宫内膜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有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的迹象,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减少他莫昔芬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药物等,但药物调整需非常谨慎,要综合考虑乳腺癌治疗及子宫内膜病变的双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