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有性传播和内源性病原体及相应感染途径,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等诊断,针对病原体和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
宫颈炎性疾病是指发生在宫颈部位的炎症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刺激或机械性子宫颈损伤等非感染因素导致。
二、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一)病原体种类
1.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有不洁性生活史或多个性伴侣的人群中,感染风险较高。
2.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菌群中的厌氧菌、需氧菌等,正常情况下阴道内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微生态失衡时,这些病原体可大量繁殖引发宫颈炎症。
(二)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病原体从宫颈外口进入宫颈管黏膜引发炎症,例如性传播病原体多通过此途径感染宫颈。
2.直接蔓延:周围器官炎症直接蔓延至宫颈,如阴道炎可蔓延至宫颈导致宫颈炎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阴道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可为黏液脓性白带,颜色发黄、质地黏稠,有时可伴有异味。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宫颈炎症,阴道分泌物多呈脓性。
2.阴道异常出血:可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等。这是因为炎症导致宫颈组织变得脆弱,受到刺激后容易出血。
3.下腹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尤其是在经期、性交后或劳累后症状可能加重。
(二)体征表现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宫颈黏膜外翻,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附着,触之易出血等。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既往妇科疾病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不洁性生活、近期是否有流产史、是否曾有过阴道炎反复发作等情况,这些信息对诊断宫颈炎性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妇科检查
通过肉眼观察宫颈的外观情况,同时取宫颈分泌物进行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宫颈炎症。
(三)实验室检查
1.宫颈分泌物涂片及培养:通过涂片镜检可以初步观察病原体形态,而分泌物培养则能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例如培养出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可明确相应病原体感染。
2.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的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相关病原体感染。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1.对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时需遵循足疗程、规范用药的原则,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转为慢性或复发。
2.对于内源性病原体感染:可根据阴道微生态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使用阴道益生菌制剂来恢复阴道正常菌群,同时可配合使用一些局部抗炎药物,如保妇康栓等,以减轻宫颈炎症反应。
(二)对症治疗
对于有阴道异常出血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对于下腹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对症处理,但需在明确诊断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后进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发生宫颈炎性疾病需要谨慎治疗,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会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保母婴安全。治疗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二)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的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发生宫颈炎性疾病时,治疗更要注重安全性和合理性。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殖系统正常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宫颈局部的抵抗力可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宫颈炎性疾病。在治疗时除了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外,还需关注其激素水平情况,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激素水平相关的治疗,但要权衡利弊。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筛查宫颈癌等其他妇科疾病。
七、预防措施
(一)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清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正常微生态。
(二)安全性行为
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同时要避免不洁性生活,固定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几率。
(三)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宫颈炎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定期妇科检查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和宫颈细胞学筛查(如TCT检查)以及HPV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包括宫颈炎性疾病等,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