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妊娠是精卵结合未成功着床的妊娠,原因包括胚胎(染色体、基因异常)、母体(子宫、内分泌、免疫异常)、环境因素,有阴道流血、腹痛表现,通过血HCG检测和超声检查诊断,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较好,高龄、有不良孕史、患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生化妊娠的定义
生化妊娠是指精卵结合后,没有成功在子宫着床的妊娠。一般发生在妊娠5周内,血中可检测到HCG升高,大于25mlU/mL或者尿妊娠试验阳性,但超声检查看不到孕囊,提示受精卵着床失败。
二、生化妊娠的原因
(一)胚胎因素
1.染色体异常:受精卵本身存在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这是导致生化妊娠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自然受孕的胚胎中,约50%-60%存在染色体异常,这种异常胚胎难以正常着床发育。
2.基因缺陷:胚胎的基因发生突变等情况,影响了胚胎的正常发育进程,使得胚胎无法成功植入子宫。
(二)母体因素
1.子宫因素
子宫内膜异常:子宫内膜厚度不合适、子宫内膜容受性差等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比如,子宫内膜过薄(厚度小于7mm左右),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炎等病变也会改变子宫内膜的环境,阻碍着床。
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畸形情况,会影响宫腔内环境,使受精卵难以正常着床。
2.内分泌因素
激素水平异常: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对受精卵着床起着关键作用。例如,黄体功能不全时,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子宫内膜不能良好转化为适合受精卵着床的状态,从而导致生化妊娠。一般来说,孕酮水平低于25ng/ml时,就可能存在黄体功能不全的风险。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生殖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内分泌环境紊乱,可能干扰受精卵的着床过程;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也可能对妊娠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生化妊娠的发生几率。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异常:母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会攻击胎盘绒毛,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例如,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其体内的抗磷脂抗体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胚胎血供,增加生化妊娠风险。
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不足,母体免疫系统将胚胎视为“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导致生化妊娠。这种情况在反复发生生化妊娠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三)环境因素
1.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可能会影响生殖细胞的质量和受精卵的着床。例如,在化工厂工作的女性,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生化妊娠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
2.辐射暴露:过度暴露于辐射环境中,如接受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等,会损伤生殖细胞和胚胎,增加生化妊娠的风险。
三、生化妊娠的临床表现
(一)阴道流血
多数女性会出现阴道流血,流血量一般类似于月经,或者稍多于月经。流血时间可能与平时月经时间相近,也可能稍有延长。例如,正常月经持续3-7天,生化妊娠时阴道流血可能持续3-10天左右。
(二)腹痛
部分女性可能会有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的感觉,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也有少数人腹痛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胚胎着床失败后,子宫收缩排出妊娠产物引起的。
四、生化妊娠的诊断
(一)血HCG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来诊断。早期血HCG水平会隔日翻倍增长,但生化妊娠时,血HCG升高后又会逐渐下降。一般来说,血HCG大于25mlU/mL,但超声检查看不到孕囊,可考虑生化妊娠。
(二)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是主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在生化妊娠时,超声检查宫腔内无孕囊回声,可排除宫外孕等其他妊娠相关疾病。
五、生化妊娠的处理及预后
(一)处理方法
生化妊娠一般无需特殊的治疗,类似于一次月经来潮。患者需要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如果阴道流血量过多(超过平时月经量)、流血时间过长(超过10天),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异常情况。
(二)预后情况
生化妊娠后,女性的身体一般可以自行恢复,对下次妊娠通常没有长期的不良影响。大多数女性在发生生化妊娠后,次月就可以再次尝试受孕。但如果多次发生生化妊娠,建议夫妻双方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免疫相关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高龄女性
高龄女性发生生化妊娠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增加。高龄女性在发生生化妊娠后,更应重视全面的孕前检查,包括卵巢功能评估、染色体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下次妊娠的成功率。
(二)有不良孕史女性
曾经有过多次生化妊娠、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女性,再次发生生化妊娠的风险较高。这类女性在备孕前应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检查,如详细的生殖系统检查、免疫功能检查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备孕和孕期管理,密切监测妊娠相关指标,如血HCG、孕酮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三)患有基础疾病女性
患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发生生化妊娠的几率可能增加。这类女性在发生生化妊娠后,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相关指标调整到适合妊娠的状态后再考虑再次受孕,并且在孕期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