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附件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月经周期有关,病理性包括多种类型,有不同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等,治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处理,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需重视对生育影响,更年期女性警惕恶性病变,儿童及青少年患囊肿需谨慎处理。
一、定义与分类
子宫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附件包括卵巢和输卵管,子宫附件囊肿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生理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一般在月经干净后可自行缩小或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卵巢巧克力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多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大。
二、发病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卵泡囊肿:正常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未排卵,继续增大形成卵泡囊肿,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与内分泌因素相关,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与排卵过程。
2.黄体囊肿:黄体期黄体形成后,若黄体持续存在或黄体血肿液化扩大形成黄体囊肿,一般在月经后半期出现,部分女性可能因黄体功能异常导致黄体囊肿形成。
(二)病理性因素
1.卵巢巧克力囊肿: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出血形成囊肿,内含暗褐色黏稠似巧克力样液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可能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增高。
2.浆液性囊腺瘤: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囊腺瘤,可能与卵巢上皮的异常增殖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
3.黏液性囊腺瘤:由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而来,形成黏液性囊腺瘤,同样与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等因素相关,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黏液分泌增多,逐渐形成囊肿。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较小的囊肿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较大的囊肿可能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若囊肿发生扭转或破裂,可出现突发的剧烈下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特殊表现
1.卵巢巧克力囊肿:除下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痛经且进行性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严重时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
2.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一般增长缓慢,较大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等症状,压迫直肠可引起排便不适等。
四、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附件区有无包块,了解包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但仅靠妇科检查难以明确囊肿的性质。
(二)超声检查
是诊断子宫附件囊肿的常用方法,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囊实性等情况。通过超声观察囊肿的回声特点等,初步判断囊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生理性囊肿多为无回声、壁薄,病理性囊肿可能有复杂回声等表现。
(三)其他检查
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怀疑为病理性囊肿的患者,检测血清CA125、CEA等肿瘤标志物,若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但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
2.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子宫附件囊肿的有效方法,可直接观察囊肿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囊肿的性质,同时对于一些良性囊肿可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
五、治疗原则
(一)生理性囊肿的处理
对于直径较小的生理性囊肿,一般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的变化,多数可自行消失,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关注囊肿的情况,若囊肿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需进一步评估。
(二)病理性囊肿的处理
1.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病理性囊肿,如直径大于5cm的囊肿,或考虑为肿瘤性的囊肿,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多尽量保留卵巢功能,行囊肿剥除术;对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或囊肿性质可疑恶性的患者,可能行患侧附件切除术。
2.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卵巢巧克力囊肿,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通过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减少囊肿的复发,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暂时治疗措施。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发现子宫附件囊肿时,需重视囊肿对生育的影响。若有生育计划,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囊肿对生育的潜在风险,如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影响排卵及输卵管功能,增加不孕或宫外孕的风险。在治疗方面,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能保留卵巢功能的囊肿剥除术等。
(二)更年期女性
更年期女性的子宫附件囊肿需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由于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囊肿的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对于发现的囊肿更应积极评估,必要时尽早手术明确诊断,因为更年期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出现子宫附件囊肿较为少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多考虑先天性因素或良性病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未来生育及身体发育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多需综合多学科意见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