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风疹等鉴别,治疗对症支持,预防靠接种疫苗;荨麻疹病因复杂,有典型风团和血管性水肿表现,诊断依临床表现,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鉴别,治疗去因、抗过敏等,预防避过敏原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局部淋巴结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从而导致全身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发病率较高,且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一次大流行。
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某些化学物质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麻疹:
典型症状: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前驱期持续3-4天,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同时在口腔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此为后期特征性表现。
特殊人群表现:婴幼儿麻疹症状相对不典型,发热可能不高,但呼吸道症状及麻疹黏膜斑可能不明显;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重型麻疹,如持续高热、皮疹融合呈紫蓝色等,且易并发肺炎、喉炎等严重并发症。
荨麻疹:
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常突然发生,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发作时间不定,风团一般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部分患者可伴有瘙痒,也可伴有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肿胀,边界不清,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
特殊人群表现:儿童荨麻疹的病因可能与感染相关性更强,如病毒感染等,且病情相对成人可能更急,但一般恢复也较快;老年人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病程往往较长,治疗相对困难。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麻疹:
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麻疹患者)、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麻疹黏膜斑、典型皮疹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等疾病鉴别。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黏膜斑,皮疹散在,色淡,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常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幼儿急疹多见于6-18个月小儿,一般情况好,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猩红热发热1-2天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表现,血清学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荨麻疹: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及血管性水肿,时起时消)即可诊断。但需进一步寻找病因,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等协助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为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躯干,瘙痒剧烈,病程较长;还需与血管性水肿相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肿胀,一般无风团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麻疹: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患者应隔离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充足水分。如出现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退热药物,但需避免强烈退热措施以防虚脱;咳嗽明显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有并发症者应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
预防: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主要措施为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儿童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对密切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儿童应隔离观察21天,并可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荨麻疹:
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能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或伴有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进行抢救。局部治疗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
预防: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对食物过敏者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接触可能的过敏原;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基础疾病。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规律用药,逐渐调整药物剂量以控制病情。特殊人群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选择,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