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引起,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病史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慢性与吸烟等多因素有关,有长期症状体征,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治疗分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气管炎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气管炎的定义
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多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
二、分类及病因
(一)急性气管炎
1.感染因素: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是常见病因,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也可引发,通常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病原体侵袭,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人群更易感染。
2.物理、化学刺激:吸入过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可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引发炎症。生活中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二)慢性气管炎
1.吸烟:吸烟是重要病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长期吸烟人群慢性气管炎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棉尘、煤尘等)、化学烟雾(如二氧化硫、氯胺等),可引起气管、支气管慢性炎症。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
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臭氧、二氧化氮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多,引发慢性炎症。居住在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4.感染因素:反复的病毒、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每次感染会加重气道炎症反应,促使病情进展。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气管炎
1.症状: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随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痰中带血,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至中度热,3-5天可消退。
2.体征:肺部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
(二)慢性气管炎
1.症状:缓慢起病,病程长,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白天较轻,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常由感染诱发。
2.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气管炎可闻及哮鸣音。
四、诊断
(一)急性气管炎
根据病史(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临床表现(咳嗽、咳痰等)及胸部X线检查,多数患者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结合血常规等检查可辅助诊断,病毒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二)慢性气管炎
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心功能不全等)后,可作出诊断。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气管炎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
3.抗感染治疗: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如为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二)慢性气管炎
1.急性加重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镇咳祛痰:可选用盐酸氨溴索、复方甘草合剂等。
平喘:可选用茶碱类(如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
2.缓解期治疗
戒烟:戒烟是最重要的措施,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预防感染: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气管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如呼吸频率、体温等。在用药方面需特别谨慎,尽量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家长应按照医生建议精心护理,如儿童出现高热,需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气管炎时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老年人咳嗽反射较弱,排痰困难,需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气管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适当休息等。若需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