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高发)等特点,临床表现有局部(咽、喉、鼻白喉表现)和全身(中毒症状等)表现,可通过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诊断,治疗需隔离、用抗毒素和抗生素等并对症支持,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源
白喉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就有传染性,病初1-2周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带菌时间不超过3个月)和健康带菌者(无白喉临床表现,但长期携带白喉棒状杆菌)。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健康带菌者可能因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成为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点,需要特别关注。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白喉棒状杆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形成含有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
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人群聚集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比如学校教室、拥挤的家庭住所等,就会增加空气飞沫传播的几率。对于儿童来说,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环境中更容易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白喉。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细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免疫力,6个月后免疫力逐渐消失,所以6个月-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
不同性别在易感性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儿童群体中,性别因素主要通过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接触环境等因素间接影响易感性。例如,男孩和女孩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的接触机会相似,感染风险主要取决于自身免疫力和接触病原体的程度。
白喉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咽白喉:最为常见,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轻型患者全身症状轻,仅有轻度咽痛,扁桃体轻度充血,表面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普通型起病较缓,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咽痛,扁桃体明显充血,假膜呈灰白色,边界清楚,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则易出血;重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面色苍白、极度乏力等,假膜范围广,可累及扁桃体及腭弓、悬雍垂等,呈大片状;极重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假膜可因出血而呈黑色,同时伴有严重的中毒性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表现。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也可原发于喉部。主要表现为咳嗽,呈犬吠样,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同时有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而死亡。对于儿童来说,喉部相对狭窄,喉白喉引起的呼吸困难可能进展迅速,需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鼻白喉:较少见,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鼻前庭可见假膜。
全身表现
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重型和极重型患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心音低钝、心脏扩大等;还可能出现周围神经麻痹,以软腭麻痹较为常见,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时从鼻腔反流;其次是眼肌、面肌麻痹等。
白喉的诊断
细菌学检查
取假膜边缘的分泌物进行涂片和培养,若找到白喉棒状杆菌即可确诊。涂片染色常用美蓝染色、Albert染色或Neisser染色等,白喉棒状杆菌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如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呈V、L等形状。
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在进行细菌学检查时,需要注意采集标本的准确性,确保能获取到足够的病原菌以进行准确诊断。
血清学检查
常用锡克试验,用于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力。锡克试验阴性表示有免疫力,阳性表示无免疫力,曾患过白喉或接种过白喉疫苗者一般为阴性。
白喉的治疗
一旦怀疑或确诊白喉,应立即隔离治疗。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毒素中和体内的外毒素,以及使用抗生素杀灭白喉棒状杆菌。抗毒素是治疗白喉的关键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同时,要注意对症支持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等处理。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和心脏情况,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准确调整药物剂量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因为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食欲差,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来促进身体恢复。
白喉的预防
接种疫苗
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白喉疫苗通常与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疫苗联合使用,即百白破疫苗。儿童出生后3个月、4个月、5个月分别接种一剂,1.5-2岁、6-7岁时各加强一剂。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有白喉接触史的儿童等,更应确保按程序接种疫苗,以提高群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隔离传染源
发现白喉患者后,应立即隔离治疗,隔离时间至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同时,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天,并做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对于儿童密切接触者,要加强观察,因为儿童的接触范围可能较广,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需要及时发现潜在的带菌者并进行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的通风良好,经常对空气进行消毒等。在白喉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儿童的生活环境要注意卫生,如勤洗手等,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