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发病机制是过敏原刺激产生IgE致炎症介质释放致气道狭窄。诊断靠症状、肺功能及过敏原检测。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分缓解和控制发作药物)、免疫治疗。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预防要环境控制、饮食管理、增强体质、定期体检。
发病机制
当过敏原进入过敏体质个体的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结合在细胞上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气道黏膜水肿、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哮喘症状。
诊断方法
1.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2.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在发作期,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一秒率(FEV/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等指标下降。缓解期上述指标可逐渐恢复。
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若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支持哮喘的诊断。
支气管舒张试验:通过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测定FEV的变化来判断气道的可逆性改变。如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可判断为舒张试验阳性。
3.过敏原检测
体内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将常见过敏原提取液滴于患者皮肤,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在点刺部位会出现风团和红斑。
体外检测:通过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
治疗与管理
1.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明确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寝具等;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2.药物治疗
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主要作用是舒张支气管,包括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可迅速缓解哮喘症状;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还有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肌的作用。
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主要用于长期控制气道炎症,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哮喘控制方案。
3.免疫治疗:对于过敏原明确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的耐受性提高,从而减轻哮喘症状。但免疫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婴幼儿哮喘往往起病较急,常有喘息、咳嗽、呼吸急促等表现,且容易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儿童的气道较成人更狭窄,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注意事项: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儿童常见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过敏原(牛奶、鸡蛋、花生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咳嗽、气促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过敏性哮喘可能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喘息症状可能不如中青年明显,而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注意事项:老年人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下降,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敏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哮喘发作。同时,要定期监测肺功能等指标,评估哮喘控制情况。
3.妊娠期女性
特点:妊娠期女性患过敏性哮喘时,治疗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哮喘发作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影响,如导致孕妇缺氧,进而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
注意事项:妊娠期女性在使用药物治疗哮喘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要密切关注哮喘控制情况,尽量减少哮喘发作对自身和胎儿的不良影响。同时,要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预防措施
1.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期清洁室内灰尘、霉菌等。
对于有宠物过敏的家庭,尽量不饲养宠物,或定期给宠物洗澡、清洁,减少宠物皮屑等过敏原的散发。
在花粉传播季节,关闭窗户,减少花粉进入室内。
2.饮食管理:对于明确有食物过敏原的个体,要避免食用相关食物。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应采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等替代牛奶喂养。
3.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在过敏原浓度高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
4.定期体检:过敏体质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过敏原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过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