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发病与病原体入侵途径及儿童免疫功能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局部、严重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等,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防需加强护理和增强免疫力,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
常见病原体:细菌是儿童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此外,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病毒(如EB病毒等)也可引起儿童败血症,但相对细菌而言较少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常见病原体有所差异,新生儿败血症中,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较为常见;婴幼儿及年长儿败血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相对多见。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入侵途径
皮肤黏膜损伤:儿童皮肤黏膜较娇嫩,易因抓伤、擦伤、烧伤等出现损伤,病原体可由此侵入血液循环。例如,婴幼儿皮肤薄嫩,若尿布更换不及时,臀部皮肤长时间受尿液、粪便刺激,易发生破损,细菌可从破损处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完善,病毒或细菌感染呼吸道后,病原体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比如,冬季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流感病毒感染后,病毒可侵入血流导致败血症。
消化道感染:儿童胃肠道屏障功能较弱,若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病原体可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血液。如不洁饮食导致的沙门菌感染,可引起儿童败血症。
机体免疫反应: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容易让病原体在血液中定植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例如,新生儿体内IgG含量较低,尤其是来自母体的IgG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消耗殆尽,而自身合成IgG的能力较弱,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差,更易发生败血症。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儿可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拒奶、哭声低弱、面色苍白或发灰等非特异性表现。新生儿败血症时,还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如体温波动在35.5℃-37.5℃之间,反应差更为明显,吸吮无力等。
局部表现:部分患儿可发现感染病灶,如皮肤脓疱、脐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烂等。若为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伴有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消化道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有呕吐、腹泻、腹痛等表现。
严重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皮肤花纹、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炎时出现黄疸加重、肝大,肺炎时出现呼吸衰竭,脑膜炎时出现嗜睡、惊厥、前囟饱满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中毒颗粒;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降钙素原(PCT)也常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
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无菌操作采集患儿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分离出致病菌即可确诊。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病原学检查:除血培养外,还可根据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如脑脊液培养(怀疑脑膜炎时)、尿液培养(怀疑泌尿系统感染时)等。
五、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可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常见病原体等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多选用青霉素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年长儿败血症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真菌性败血症,需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保证患儿充足的热量供应,可通过静脉营养或经口喂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机体代谢需求。
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患儿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例如,当患儿出现脱水时,需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当出现酸中毒时,可根据情况给予碱性药物纠正。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的用药禁忌及剂量;对于出现休克的患儿,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六、预防
加强护理
皮肤黏膜护理: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皮肤黏膜损伤,若有损伤及时处理。例如,给儿童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护理脐部时,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呼吸道和消化道护理:注意儿童居住环境的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预防消化道感染。
增强免疫力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对于人工喂养的儿童,需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
适当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如散步、爬行、玩耍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按时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因传染病引发败血症的风险。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减少相关败血症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变化快,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护理上需特别注意观察体温、精神、吃奶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使用药物时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代谢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新生儿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的药物。
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更不完善,家长要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避免其接触感染源。在添加辅食时要注意食物的卫生和安全。当婴幼儿出现发热等不适时,不要自行随意用药,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年长儿:年长儿虽然免疫系统相对较新生儿和婴幼儿完善,但仍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在学校等集体场所,要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当发生感染性疾病时,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迁延发展为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