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入血繁殖致全身性感染,脓毒血症是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且更强调过度炎症反应,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上因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各有特点,如败血症靠血培养等确诊,脓毒血症需符合SIRS标准等,治疗分别有抗感染、支持对症及控制感染源、免疫调理等,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自身特殊情况。
一、定义
1.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常见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来自局部感染灶的细菌入血扩散。
2.脓毒血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败血症的一种更广义的概念,除了病原菌入血繁殖外,还强调感染引起的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可涉及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等。
二、病理生理机制
1.败血症:主要是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直接损伤组织细胞、激活凝血系统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释放葡萄球菌溶素等毒素,破坏细胞的细胞膜等结构,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年龄因素: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败血症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因为其清除病原菌的能力相对较弱,如婴儿血-脑屏障功能相对不健全,病原菌更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史因素: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患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等功能存在缺陷,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袭。
2.脓毒血症:除了病原菌因素外,更强调机体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感染灶的病原体及其产物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等,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引起全身炎症cascade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进而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发生脓毒血症时,机体的炎症反应调节能力减弱,病情相对更复杂,预后可能更差。例如老年人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减退,对细胞因子的反应和调节能力不如年轻人。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脓毒血症,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屏障,酗酒会影响肝脏等器官功能,降低整体免疫防御能力。
三、临床表现
1.败血症:
全身症状:发热(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等)、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
局部表现:原发病灶的相应表现,如皮肤感染灶的红、肿、热、痛等。
年龄因素: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表现为拒乳、嗜睡、体温不升或发热、黄疸加重等,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症状不具特异性。
性别因素:在临床表现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的基础疾病发生率可能影响败血症的发生,如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相关的败血症可能相对有一定性别特点,但总体临床表现差异不突出。
2.脓毒血症:
全身症状:除了败血症的发热、寒战等表现外,更易出现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
炎症反应相关表现:可出现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微循环障碍表现。
年龄因素:儿童脓毒血症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炎症反应可能更易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老年人脓毒血症则更易出现意识障碍等,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炎症反应导致的器官功能影响更易波及神经系统等。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脓毒血症时,由于高血糖环境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且自身免疫等功能可能受糖尿病影响,病情可能更复杂,感染不易控制,且容易出现血糖波动等情况。
四、诊断标准
1.败血症:
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败血症的金标准,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血培养,若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诊断。
同时具备发热(体温>38℃)、寒战、白细胞计数异常(如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全身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血培养时需注意采血部位和采血量等规范,因为儿童外周血相对较少,要确保采血能准确培养出病原菌,而且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诊断时需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病史因素:对于有留置导管等侵入性操作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败血症时需考虑到导管相关感染的可能,血培养时要注意导管尖端的培养等情况。
2.脓毒血症:
符合SIRS标准: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32mmHg;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10%。
同时有明确的感染灶。
年龄因素:新生儿脓毒血症的诊断中,SIRS标准的应用需考虑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如新生儿呼吸频率正常范围与儿童及成人不同,诊断时要结合新生儿的具体生理指标范围来判断是否符合SIRS标准。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有长期透析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诊断脓毒血症时要考虑到其免疫状态和感染风险,因为透析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及脓毒血症的发生几率,在判断SIRS标准等时要综合其特殊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五、治疗原则
1.败血症: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
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年龄因素: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剂量、剂型等,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选择适合儿童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
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因为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2.脓毒血症:
控制感染源:如清除感染灶,对于脓肿要及时引流等。
免疫调理等治疗:针对过度炎症反应进行治疗,如使用调节炎症反应的药物等(具体药物需根据最新指南和研究)。
年龄因素:儿童脓毒血症的治疗中,免疫调理方面要考虑儿童的免疫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免疫功能有严重抑制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和适合儿童的药物为主;老年人脓毒血症治疗时,由于其器官功能衰退,在免疫调理等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药物的获益和风险,因为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差。
病史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脓毒血症时,治疗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自身免疫反应的药物,在抗感染和免疫调理等方面要制定更个体化的方案,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对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