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由内在因素(基础疾病、遗传、内分泌变化)和外在因素(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物理因素)引起,治疗包括避免诱因(饮食、药物、环境、物理因素方面)、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其他药物),且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荨麻疹的引起原因
(一)内在因素
1.基础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会引发荨麻疹。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进而诱发荨麻疹。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参与了免疫调节过程,当免疫平衡被打破时,就容易出现荨麻疹症状。
2.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遗传获得相关基因的概率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变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皮肤的生理状态,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荨麻疹。比如,一些与免疫球蛋白受体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导致皮肤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引发荨麻疹。
3.内分泌变化: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女性体内的内分泌水平会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和皮肤的血管反应性,增加荨麻疹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约15%-25%的孕妇会发生妊娠期荨麻疹,可能与孕期内分泌改变导致的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二)外在因素
1.食物因素:某些食物是常见的过敏原,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以鱼虾为例,其中含有的蛋白质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进入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刺激机体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荨麻疹症状。据统计,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约占所有荨麻疹病例的1/3。
2.药物因素:一些药物也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等。例如,青霉素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使用青霉素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青霉素视为外来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再次接触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皮疹等症状。有资料显示,药物引起的荨麻疹约占药疹的1/4。
3.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绦虫、疟原虫等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荨麻疹症状,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皮肤出现过敏样反应。
4.环境因素: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环境中的变应原,可引起荨麻疹。花粉中的致敏成分被人体吸入后,会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的过敏反应。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花粉过敏者接触花粉后,皮肤可能迅速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尘螨也是常见的过敏原,生活在尘螨较多的环境中,如床铺、沙发等,接触尘螨及其排泄物后,容易诱发荨麻疹。
5.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诱发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较为常见,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后,皮肤局部会出现风团、红斑,伴有瘙痒感。这是因为寒冷刺激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缓慢,然后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荨麻疹。日光照射也可能引起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下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
二、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一)避免诱因
1.饮食方面:如果明确某些食物是诱因,应严格避免食用。例如,对鱼虾过敏者,要避免食用各种鱼虾类食物,包括海鲜制品等。同时,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选择不过敏的食物来保证身体的正常营养需求。
2.药物方面:如果因药物引起荨麻疹,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告知医生过敏药物的名称,以便医生在后续治疗中避免使用同类药物。
3.环境方面:对于因环境变应原引起的荨麻疹,要尽量改善居住环境。如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扫灰尘,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过敏原;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穿长袖衣物等,减少与花粉的接触。
4.物理因素方面:针对物理因素诱发的荨麻疹,要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寒冷空气或物体;日光性荨麻疹患者避免过度日光照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遮阳伞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H受体,减轻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等反应,从而缓解荨麻疹的瘙痒、风团等症状。西替利嗪适用于成人和6岁以上儿童,氯雷他定适用于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有些患者可能服用一种抗组胺药物就能有效控制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换药物或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组胺药物。
2.糖皮质激素:在病情较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使用。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严重的荨麻疹症状。但糖皮质激素有较多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肥胖、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等,所以一般仅在急性严重发作、血清病型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特殊类型荨麻疹或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时短期应用。
3.其他药物: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还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通常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才考虑使用,因为其副作用相对较大。另外,对于伴有腹痛等症状的荨麻疹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抗组胺药物中,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对较安全,如地氯雷他定糖浆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西替利嗪滴剂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同时,要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严格按照体重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用药量。在护理方面,要保持儿童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荨麻疹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通过避免诱因、局部冷敷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如果必须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例如,某些抗组胺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3.老年患者:老年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所以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要注意老年患者皮肤较为干燥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皮肤保湿护理,避免因皮肤干燥加重瘙痒等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