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理化因素刺激引起,各年龄段可发病,症状有全身及呼吸道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等;慢性与吸烟、职业粉尘等有关,中老年男性多发,有长期咳嗽、咳痰等表现,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预防要从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戒烟改善环境等方面进行,不同年龄性别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起病较急;慢性支气管炎则多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慢性刺激导致,临床上以长期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
(一)急性支气管炎
1.病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病因,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另外,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理化因素也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急性炎症。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患急性支气管炎,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成年人也可因抵抗力下降等感染病毒或细菌而发病。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
(二)慢性支气管炎
1.病因: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导致纤毛运动减弱、巨噬细胞功能降低等,从而容易引发感染和炎症;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化工粉尘等)、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以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诱因。
2.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等暴露因素更多有关。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人群,此外,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患病风险也较高。
二、症状表现
(一)急性支气管炎
1.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体温一般为低热,少数可出现高热。
2.呼吸道症状:咳嗽是常见症状,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痰量较少,可为白色黏液痰,继发细菌感染时,痰可变为黏液脓性或黄色脓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多见于儿童患者。
3.年龄差异:儿童患急性支气管炎时,咳嗽症状可能相对较剧烈,且由于儿童不会有效咳痰,痰液易积聚,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成年人咳嗽相对有一定的排痰能力,但病情严重时也可能影响呼吸功能。
(二)慢性支气管炎
1.咳嗽:长期反复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突出表现,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呈脓性痰。
3.喘息或气急: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并发肺气肿时可出现逐渐加重的气急,活动后明显。
4.年龄性别相关表现:中老年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逐渐下降,活动耐力明显降低;女性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需关注其生理特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心理状态等。
三、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1.急性支气管炎:肺部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患者可闻及哮鸣音。
2.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患者可闻及哮鸣音并伴有呼气延长。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增高。
2.胸部X线或CT检查:急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X线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合并肺气肿时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膈低平、两肺透亮度增加等表现。
3.肺功能检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有小气道功能障碍,表现为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降低;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时,可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降低,低于70%。
四、治疗原则
(一)急性支气管炎
1.一般治疗:患者需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吸入刺激性气体。
2.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痰少者,可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者,可用溴己新等祛痰药物;伴有喘息者,可使用氨茶碱等支气管舒张剂。
3.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4.年龄因素考虑:儿童患者使用镇咳祛痰药物时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二)慢性支气管炎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镇咳祛痰:可使用复方甘草合剂、盐酸氨溴索等药物缓解咳嗽咳痰症状。
平喘: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氨茶碱等支气管舒张剂改善喘息症状。
2.缓解期治疗
戒烟:这是最重要的措施,可减少支气管黏膜的刺激,延缓病情进展。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提高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感冒:可接种流感疫苗等,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次数。
年龄性别相关注意:中老年患者缓解期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病情发作;女性患者在增强体质等方面要关注自身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控制。
五、预防措施
(一)急性支气管炎
1.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2.避免感染因素: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3.年龄相关预防:儿童要注意根据季节增减衣物,合理喂养,保证营养;老年人要注意保暖,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要避免在寒冷、污染严重的时段外出。
(二)慢性支气管炎
1.戒烟:吸烟者应坚决戒烟,同时避免被动吸烟。
2.改善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粉尘、化学物质等污染因素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定期通风。
3.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肺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干预。
4.性别相关注意:女性在关注自身健康时,要重视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尤其是有吸烟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同时关注家庭环境对自身健康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