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且可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有充血水肿、红色肝变、灰色肝变、溶解消散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胸部X线、CT及血常规、痰涂片培养等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大多数可痊愈,不及时治或严重会有并发症影响预后,特殊人群并发症风险高。
病因
病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也可引发大叶性肺炎。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受凉、疲劳、醉酒等情况下,病原体容易侵入肺泡,引发炎症。儿童、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一旦感染病原体,就容易发展为大叶性肺炎。
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咳嗽反射以及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等可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但当这些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时,如长期吸烟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纤毛运动减弱,就容易使病原体在呼吸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进而导致大叶性肺炎。
病理过程
充血水肿期:发病初期1-2天,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其中含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期患者可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仅表现为肺野模糊。
红色肝变期:发病第3-4天,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病变肺叶颜色变红,质地变实如肝脏。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咳嗽、咳铁锈色痰等症状,由于肺泡实变,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
灰色肝变期:发病第5-6天,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使渗出物中的纤维素被溶解,渗出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病变肺叶颜色变灰,质地仍较实。此期患者咳痰由铁锈色痰转为黏液脓痰,症状相对红色肝变期有所减轻,但仍有高热、咳嗽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内出现透亮区(支气管充气征)。
溶解消散期:发病1周后,随着病原菌被消灭,渗出物被溶解吸收,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可见炎症浸润阴影逐渐消散。
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即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儿童患者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可能伴有惊厥等表现。例如,3岁以下的儿童大叶性肺炎时,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症状。
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铁锈色痰,这是红色肝变期的典型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痰液可变为黏液脓痰。老年人由于咳嗽反射减弱,咳痰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咳嗽、咳少量黏痰等。
胸痛: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呈针刺样,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例如,下叶肺炎累及膈胸膜时,疼痛可放射至上腹部,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呼吸困难:由于肺实变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
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出现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随着病情进展,肺实变时可出现叩诊浊音、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典型体征。例如,医生用手叩击胸部时,实变的肺组织叩诊呈浊音;用手触摸患者胸部时,可感觉到语颤增强;听诊时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即吸气时听到的声音类似将舌抬高,经口腔呼气时所发出的“哈”音,音调较高,音响较强。
全身体征:患者可出现面色潮红、鼻翼扇动、口唇疱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感染性休克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大叶性肺炎的常用方法。在充血水肿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形状与肺叶解剖形态一致;溶解消散期时,炎症浸润阴影逐渐吸收,可表现为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片状阴影。例如,大叶性肺炎累及右肺下叶时,胸部X线可显示右肺下叶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大叶性肺炎或需要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时,胸部CT检查更为清晰。它可以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以及有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例如,胸部CT能够发现肺部较小的病灶以及胸腔内少量的积液情况,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现象,提示存在细菌感染。例如,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达80%以上。但在年老体弱、机体反应能力低下的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高,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升高。
痰涂片和痰培养:痰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阳性球菌,痰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并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例如,痰培养出肺炎链球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以了解该细菌对哪些抗生素敏感,从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体温正常后3天,症状基本消失即可考虑停药,但疗程通常不少于5-7天。例如,对于病情较轻的大叶性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1周左右,症状可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炎症逐渐吸收。
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儿童退热时应避免使用过大剂量的退热药物,以免引起大汗淋漓导致虚脱。
止咳祛痰: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缓解咳嗽、咳痰症状。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还可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吸氧:对于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态。例如,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低流量或中流量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支持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对于病情较重、进食困难的患者,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预后
大多数大叶性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脓胸、肺脓肿、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影响预后。例如,感染性休克是大叶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儿童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一般恢复较快,但仍需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