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引起,表现为咳嗽、咳痰等,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等,预防要避免感染、理化刺激等;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由免疫-炎症机制等引起,表现为发作性喘息等,通过肺功能、过敏原检测诊断,治疗有脱离过敏原、药物等,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感染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例如,病毒性支气管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发。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气道免疫-炎症机制密切相关,涉及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当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因素时,气道黏膜下肥大细胞等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黏膜水肿,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
症状: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一般程度较轻,多在活动后出现。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急性支气管炎病程相对较短,通常在几周内可恢复;慢性支气管炎则有反复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支气管炎时,咳嗽可能较为剧烈,且由于儿童呼吸道较狭窄,更容易出现喘息等症状;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等有关。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的绝对差异,但长期吸烟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支气管炎的风险都会显著增加,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哮喘
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胸闷、咳嗽等。症状可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剧烈运动等诱因后发作,发作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有些不典型哮喘可能仅表现为咳嗽,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有些表现为运动后出现胸闷、气喘,称为运动性哮喘。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时期发病较为常见。在性别方面,儿童期哮喘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到了成年期,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明显。长期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长期吸烟环境暴露、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都可能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或影响哮喘的控制。例如,肥胖的哮喘患者可能在治疗上相对更困难,因为肥胖会影响气道的通气功能等。
三、诊断方法
支气管炎
影像学检查: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体。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对于儿童支气管炎患者,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等。对于长期吸烟的支气管炎患者,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其吸烟史等生活方式因素,因为吸烟史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哮喘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包括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通气功能检测可见发作期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EV占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FVC)等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绝对值增加≥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辅助诊断哮喘。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可明确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有助于哮喘的病因诊断和避免接触过敏原。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哮喘患者在进行肺功能检查时,需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对于年幼儿童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检测技术。在过敏原检测方面,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的过敏原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可能更容易对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而长期处于特定工作环境(如接触化学物质)的人群可能对特定的职业性过敏原过敏。
四、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接触刺激性物质。
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时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伴有喘息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
抗感染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者在使用镇咳、祛痰、平喘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剂型,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制剂。老年人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吸烟的支气管炎患者,戒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因为继续吸烟会加重病情。
哮喘
脱离过敏原: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吸入制剂)、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福莫特罗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茶碱类药物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轻度哮喘可按需使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中度哮喘可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哮喘患者在药物治疗时,糖皮质激素的吸入治疗需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女性哮喘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药物需要特别谨慎,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对于肥胖的哮喘患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等情况,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
五、预防措施
支气管炎
避免感染因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在流感季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
避免理化刺激: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通过合理喂养等方式增强体质,女性和男性在体质锻炼方面无本质差异,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哮喘
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采取相应的避免措施,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
避免触发因素:避免接触冷空气、剧烈运动等触发哮喘发作的因素,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更加注意避免触发因素,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哮喘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