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手术需评估病变范围、症状严重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术前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控制感染、纠正咯血相关情况,术后要做好呼吸管理、感染控制、咯血观察,手术有出血、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等风险,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变局限等情况预后较好。
一、手术适应证评估
1.病变范围
对于局限性支气管扩张症,若病变局限于一侧肺叶或一侧肺的某一肺段,且经规范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外科手术。例如,若患者一侧肺叶的支气管扩张病变范围占该肺叶的50%以上,且反复出现严重的咯血、感染等情况,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更需谨慎。如果是儿童先天性支气管扩张,病变局限且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症状,如频繁的肺部感染导致反复住院,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才会考虑手术,但要充分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2.症状严重程度
反复大咯血是重要的手术指征之一。如果患者因支气管扩张出现大咯血,一次咯血量超过100ml,或反复发生大咯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止血药物、输血等)无法控制,且病变局限,可考虑手术。对于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较差,大咯血的风险更高,若病变局限,也可考虑手术,但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
反复严重的肺部感染也是手术适应证。患者由于支气管扩张导致痰液引流不畅,反复出现肺部感染,表现为高热、咳嗽、大量脓痰等,经积极的抗感染及气道clearance等内科治疗后,感染仍难以控制,病变范围局限时可考虑手术。对于女性患者,若处于生育期,反复肺部感染可能影响妊娠及胎儿健康,若病变局限,也可作为手术考虑因素。
二、手术方式选择
1.肺叶切除术
当支气管扩张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时,肺叶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例如,患者右肺下叶支气管扩张,病变局限于右肺下叶,可行右肺下叶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肺叶,去除病灶,减少咯血及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肺叶切除术的操作需要更加精细,要尽量保留正常的肺组织,以保证儿童术后的肺功能发育。
2.肺段切除术
对于病变局限于肺段的支气管扩张患者,肺段切除术是更保守的手术方式。如病变仅累及左肺上叶尖后段,可行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肺组织,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段切除术可以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但肺段切除术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准确识别肺段间的解剖结构,以确保完整切除病变肺段。
3.全肺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是相对较少采用的手术方式,通常在病变累及一侧全肺,且对侧肺功能良好的情况下考虑。例如,一侧肺广泛支气管扩张,反复出现严重的咯血、感染等,而对侧肺无明显病变,肺功能能够代偿时,可考虑全肺切除术。但全肺切除术的风险较高,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
三、术前准备
1.呼吸功能锻炼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呼吸功能锻炼尤为重要。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例如,指导患者每天进行3-4次深呼吸,每次深呼吸后进行有效咳嗽,将痰液排出,每次训练10-15分钟。
儿童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需要家长的配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如让儿童模仿吹气球等动作,以提高其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安全,避免在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
2.控制感染
术前要积极控制肺部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通过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确保将肺部感染控制在较好的状态。对于长期反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例如,若患者痰液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进行治疗,直至痰液转清,感染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恢复正常。
对于儿童患者,控制感染时要注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听力等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其营养状况良好,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利于控制感染及术后恢复。
3.纠正咯血相关情况
对于有大咯血病史的患者,术前要进行止血等对症处理。可使用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等(仅提及药物名称),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咯血情况等。对于准备手术的患者,若存在贫血,需进行输血等纠正贫血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提高手术耐受性。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月经周期,避免在月经期间进行手术,以免增加手术出血风险。
四、术后护理
1.呼吸管理
术后患者需密切观察呼吸情况,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咳痰,防止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咳嗽反射较弱,更要加强肺部物理治疗,如定时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例如,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并进行胸部叩击,从肺底向肺尖、从外周向中央进行叩击,每次叩击10-15分钟。
儿童患者术后的呼吸管理要更加精细。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雾化吸入等方式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频率、节律等,及时发现呼吸异常情况并处理。
2.感染控制
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术后的感染情况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等感染指标,若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术后感染的风险较高,要加强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
儿童患者术后感染控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导致肺部感染的风险。
3.咯血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咯血情况,若出现咯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观察咯血的量、颜色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老年患者,咯血可能导致窒息等严重并发症,要加强巡视,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若出现咯血,要及时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紧张加重咯血情况。
五、手术风险及预后
1.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等。出血风险在术中及术后均可能发生,尤其是病变部位血管丰富的患者。感染风险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呼吸功能不全主要是由于手术切除肺组织后,剩余肺组织无法满足机体的氧需求导致。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时,手术风险更高。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术后可能因呼吸功能不全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的肺组织更娇嫩,手术操作对肺组织的影响更大,术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同时,儿童的生长发育尚未成熟,手术可能对其胸廓发育等产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术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预后
手术预后与病变范围、手术方式、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病变局限、手术方式合适、患者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术后患者的咯血、感染等症状通常会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对于儿童患者,若手术成功,病变切除彻底,其术后的肺功能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恢复,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肺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术后的预后则取决于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及剩余肺组织的功能恢复情况。



